央視網消息:在教育部今天(9月23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負責人表示,要通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堅決防止培訓機構過度逐利行為;通過嚴肅查處隱形變異培訓行為,有效緩解群眾焦慮。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負責人表示,“雙減”工作是今年教育部黨組的“一號工程”和教育督導的“一號工程”。教育部牽頭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19個部門組成的“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指導各地迅速成立校外監管專門機構,目前已經出臺了學科類培訓范圍界定、“營改非”等11個文件。總體上,今年暑期校外培訓遇冷、學校托管走紅,社會普遍反映這才是暑假應有的模樣。根據共青團中央對511043名家長的調查,“雙減”政策實施之后,72.7%的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中等收入群體緩解比例更高。
同時,在深入推進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過程中,對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培訓機構和個人“打擦邊球”或轉入地下的隱形變異培訓問題,參與課后服務導致學校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學科類培訓轉向和資本涌入非學科類培訓的問題,亟須出臺相應指導意見,防止出現政策空白。該負責人表示,教育部將加大對“一對一”“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隱形變異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此外,教育部將繼續完善配套政策,研究修訂競賽管理辦法,治理打著“國際”旗號的各類競賽。同時,加快校外培訓管理條例立法進度,對非學科類機構管理一并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