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 題:深深牽掛映初心
辛識平
“做飯用電,電費貴不貴?有了自來水,洗澡都有熱水吧?”走進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村民趙玉學家,習近平總書記與他攀談起來。
這樣的一幕幕總是讓人感到溫暖——從河北阜平到甘肅定西,從寧夏固原到山西大同,每到群眾家里,習近平總書記總要看個仔仔細細,問得清清楚楚。吃穿住行的問答里,一枝一葉的關切中,蘊含著共產黨人對人民的深深牽掛。
這份牽掛,體現在一個“問”字。從冬季取暖、飲水安全、住房改造等方面的難題,到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具體政策,再到“十四五”規劃的國之大計,都需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將群眾的所思所盼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重大決策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下沉基層一線聽民聲,通過網絡征集人民群眾意見……近年來,一系列舉措的出臺,讓政策制定和執行更接地氣、更符合實際,確保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這份牽掛,體現在一個“實”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必須做到實打實、不摻任何水分。始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打實的政策回應群眾需求,把人民的“問題清單”變為各級干部的“履職清單”,才能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6000萬人;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標;養老服務床位數超過761萬張;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個個數據背后,是個體命運的變遷,是千千萬萬家庭滿滿的獲得感。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就是全面小康最美的風景,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最有力的詮釋。
時光流轉,初心不改。今天,我們已經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站在新起點上眺望未來,始終心系人民、造福人民,做群眾信賴的“貼心人”,我們黨就能不斷匯聚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