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1-04/25/1127370186_16192537613811n.jpg)
海報設計:王晨曦
王井懷
記者走訪各地,總能聽到一些“一拖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事情。這些“懸案”背后,一般都有“拖星”的身影。所謂“拖星”,是群眾對那些辦事拖拉、推諉扯皮、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的戲稱。言語之間,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盡管近年來的“放管服”改革不斷壓縮“拖星”的藏身之處,但從記者的采訪和觀察來看,無論東部的大都市,還是中西部的小城鎮,“拖星”總會在涉企、涉民生領域冒出來。
“拖星”背后有利益。在“拖星”身上總能看到“吃拿卡要”的影子,一些干部想著“以權牟私”的歪主意,一個拖字訣便能讓未上馬的項目遙遙無期,正在蓋的工程一地雞毛。他們最常見的手法便是“忙”“不見”。為應對這種情況,一些企業家甚至養成了“守株待兔”“聲東擊西”的本事,專堵“拖星”,求著讓他們把字簽了。
當然,也有一些“拖星”是本領恐慌。在改革加速、社會轉型期,基層工作對干部全方面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干部私下抱怨,“越來越不會干,不知道怎么干”。面對這種情況,他們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退避三舍,想著熬到換崗、熬到退休就省心了。
“拖星”讓不少基層工作難以開展。有的項目工程一拖十多年,事情被拖黃,企業被拖垮,群眾被拖怕,小糾紛拖成大矛盾,久而久之便進入了一個死循環。“陳年往事”又成為后任干部繼續拖下去的借口。這樣的事情一多,當地發展便慢了下來。
更重要的是,這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在基層的形象。有專家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些“拖星”容易造成公眾對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透支政府信用,即便有再好聽的借口,也無異于飲鴆止渴。
“拖星”本質是一種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基層呼吁,希望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從嚴查處一批典型案件,起到震懾作用。相關部門也可以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時間的方式隨機暗訪抽查,對于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案件,采取掛牌督辦的方式,給基層群眾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