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題:心中有“長安”,文脈永相傳
辛識平
“即使過去千年,這份中國式浪漫依然打動人心。”近期熱映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讓觀眾在“長安風物志”與“大唐群英譜”之間完成了一次“尋根之旅”,帶來文化傳承發展的豐富思考。
《長安三萬里》給人的震撼,源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跟隨李白、高適、杜甫、王維等唐代“頂流”詩人的腳步,觀眾從風光旖旎的江夏,行至盛世繁華的長安,從揚州的小橋流水,步入商丘的梁園遺址……時空變幻中,詩歌、舞蹈、書法、音樂、飲食、服飾,無不展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深厚底蘊。
廣泛的共鳴,更在于電影喚醒了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中國人是背著唐詩長大的,一代代人的吟誦之中傳承著文明的薪火。當李白歷經蹉跎高聲吟出“輕舟已過萬重山”時,詩人的形象活了,銀幕前觀眾的“唐詩基因”動了。千載而下,國人對唐詩的記憶從未被時間沖淡,而是融入血脈、刻入骨髓,擁有直抵人心的深沉力量。
近年來,《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國家寶藏》《只此青綠》等眾多作品頻頻“出圈”,其成功密碼正在于把握文化根脈,創新傳統文化的打開方式——與當代人的體驗、認知、精神發生“化學反應”,讓文化不僅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在心里傳承好”。
實現“在心里傳承”,需往更深處開掘。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繪其“形”,更要傳其“神”。山河之美、樓臺之盛、器物之豐,固然給人美的享受,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自強不息”的奮斗品質,“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中國人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解碼。
“在心里傳承”,需在更新處著墨。不少走出影院的觀眾感慨“小時候默寫的時候沒覺得唐詩這么美”“如果小時候唐詩這么教就好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以創新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優秀文藝作品的誕生,本身就是對世界、對文化的再發現、再創造。只有不斷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元素,采取人們喜聞樂見、共情共鳴的方式,才能讓傳統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煥發出新的光彩與活力。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影片結尾處,詩人的慨嘆發人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千年文脈,綿延傳承。面向未來,我們更要呵護好民族的瑰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清風朗月在新時代照拂今人,讓文化血脈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