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地處桂西的廣西百色市,伴隨著有序解除社區管控通告的發布,這個邊境城市開始逐步恢復“煙火氣”。
連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本土疫情,許多抗疫人員奔赴一線,他們跋山涉水、風雨無阻的身影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到西部山區戰“疫”的不易與堅定。
“不一樣”的疫情
百色市與越南接壤,全市共轄12個縣(市、區),山區面積占比超過90%,自然屯距離村部數十公里的情形在當地也不鮮見。
一場本土疫情襲來,改變了百色原有的節奏。自2月5日百色市德保縣報告1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以來,截至2月14日12時,本輪百色本土疫情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67例,涉及6個縣(市、區)。
作為一個西部欠發達地級市,百色面臨的是一場大考:百色有著300多公里的邊境線,長期處于“外防輸入”第一線;同時,當地農村人口眾多,受惡劣的自然條件等影響,百色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十三五”期間脫貧人口高達68.2萬人。
“不少村屯群眾居住分散,本輪確診病例也多集中在鄉鎮村屯,這給疫情防控帶來了挑戰。”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說,無論是封控管理還是區域核酸檢測,崇山峻嶺間的鄉村地區都是百色疫情防控需要重點關注和投入的地區。
來自廣西河池市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在百色市右江區進村入戶為群眾做核酸采樣。(2月8日攝 河池市人民醫院供圖)
德保縣是本輪百色本土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截至2月14日12時,當地確診病例達228例,涉及多個鄉鎮,其中都安鄉福記村隴意屯就有130多例。“我縣地處山區,可以說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驅車數十公里,前往偏遠村屯進行核酸采樣。”德保縣人民醫院護士韋海情說。
跋山涉水的奔赴
應檢盡檢、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這是韋海情和很多核酸采樣人員錨定的目標。一些參與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員翻山越嶺、日夜兼程。
來自廣西北海市的醫務人員上門為百色市右江區陽圩鎮達江村村民做核酸采樣。(2月7日 陳國亮 攝)
“在采樣的路上,我們幾乎把能用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騎‘電驢’、坐皮卡,近期雨水較多,下鄉路上摔了一身泥更是常有的事。”韋海情說。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百色市最后脫貧的幾個縣之一,為加快核酸采樣工作進度,地處庫區的革步鄉還調用應急沖鋒舟接送醫務人員到8個村開展核酸采樣工作。
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大白”們雨夜前行、爬坡過坎等場景,感動無數網民。
“我們需要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參與百色抗疫工作的廣西江濱醫院醫護人員周明君多次奔赴山區,在右江區陽圩鎮百背村,她和8位同事不到4個小時就完成5個屯1300多人的采樣工作。
在山區與病毒“賽跑”,科學高效的流調、轉運同樣十分關鍵。都安鄉是德保縣疫情最嚴重的鄉鎮,來自廣西梧州市疾控中心的流調隊員周曉東和隊友們驅車在崎嶇的山路間往返。“我們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快更細,群眾的安全才更有保障。”周曉東說。
陰雨連綿,寒氣逼人,不少人選擇逆行。“哪里有需要,我們就奔赴哪里。”德保縣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鄭安然自2月4日起便投身到核酸采樣、重點人員轉運等工作中。“我們隨時待命,前幾天的一個雨夜我們跑了多個縣區,第一時間轉運陽性病例,一直忙到次日早上8點多。”鄭安然說。
以心換心的暖意
一句句感謝、一份份愛心、一段段歌舞……連日來,一線抗疫人員步履不停,鄉親們也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
糯米飯、黃姜雞湯、紅糖饅頭……在德保縣,居民利春蕾每天變換著花樣,為抗疫工作人員做營養早餐。在廣西德保縣高級中學,150名教職員組建“志愿廚師隊”,保障一線抗疫人員工作用餐。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廣西積極強化物資儲備和調配,雖然各類物資保障較充足,但許多村民還是自發捐出生豬、雞鴨、蔬菜等,只為“讓一線抗疫人員吃得更好一點”。
在網絡平臺上,不少動人瞬間仍在熱傳:在田陽區的一些核酸采樣點,孩子們同唱《聽我說謝謝你》表達感恩之情;在靖西市,有學生采摘自家種的鮮花送給醫護人員;在右江區,一位老奶奶伸手去扶在濕滑臺階上行走的“大白”……
“為了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網格員等還提前指導村民做好信息采集,大家眾志成城、共同抗疫,讓人特別感動,我們一定會攻克難關、戰勝疫情。”參與百色抗疫工作的廣西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護人員李祉桄說。
元宵佳節,百色不少縣(市、區)的街道上,解除管控的人們走出家門、購物休閑,百色也在等待著全域解除管控、轉為常態化防控的那一天。(記者徐海濤、黃凱瑩、梁舜、曹祎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