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實施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現場。廣西云 供圖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16日訊(記者 黃勇椋)12月16日,記者從廣西實施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全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增至173.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由641家增至2806家,28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科技進步貢獻率由48%提高至55.52%,建設了14家高新區,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20家,國家級高層次人才81名。
2021年10月2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實施《廣西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區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指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到2025年,我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2%,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6%,每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4家,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25人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達12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達12500億元,高新區工業總產值達12000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達15.4%,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1.5%,創新型廣西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面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加快建設。
展望2035年,我區要實現“基本建成創新型廣西,初步建成面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遠景目標,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驅動我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十四五”時期,廣西科技創新發展將重點抓好“建平臺、育企業、聚人才、強攻堅、強農業、惠民生、促轉化、建高地、拓開放、優生態”等十個方面的工作,具體為:
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面向產業重大需求的創新平臺布局
全區將加快建設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布局建設一批自治區級技術創新中心,在優勢特色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統籌和優化建設企業技術中心等自治區級創新平臺,支持爭創國家創新平臺。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廣西大學等高校向研究型大學發展,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和創新能力提升。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做強廣西產業技術研究院。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實驗室體系,提升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爭創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擇優組建自治區實驗室,優化重組和新建一批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近海海床地基與工程結構系統安全創新平臺”(海基一號)。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全區將壯大科技型企業群體,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作,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施千企科技創新工程,鼓勵企業提升研發能力、開發新產品。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創新創業生態培育中心,鼓勵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夯實科技人才隊伍,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
全區將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吸引機制,開展院士入桂“科技搭橋行動”,系統組織“院士行活動”,支持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離岸孵化基地,建設一批“人才飛地”。構建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實施自治區重大人才項目,建立“杰出人才—八桂學者—特聘專家—青年人才”高層次人才培育體系。壯大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實施“東盟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港澳臺英才聚桂計劃”等人才計劃,實施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推動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和產教融合基地。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圍繞科技人才的科學評價、有效激勵、合理流動,系統推進科技人才管理機制改革。
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支撐引領現代產業的技術體系
我區將加快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力打好重要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瞄準十一條產業鏈重大需求,分批組織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率先啟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機械制造與高端裝備、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端金屬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生物醫藥創制等科技重大專項。主動布局前沿領域技術創新,瞄準第三代半導體、生物工程、生物育種、氫能與儲能、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面向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優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總體布局,培育建設一批應用數學中心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構建應用基礎研究多元支持體系。
強化鄉村振興科技供給,夯實農業科技創新基礎
我區將提升特色優勢農業科技競爭力,打好特色優勢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組織實施現代特色農業、蔗糖產業科技重大專項。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載體,加快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星創天地等創新載體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服務支撐,建設一批創新型縣(市、區),探索建設農業綜合管理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
推進民生科技創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在大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海洋、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強化科技對健康廣西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保、平安廣西建設、海洋強區建設、新型城鎮建設等的科技支撐。高水平建設防城港國際醫學開放試驗區,高標準建設桂林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全區建設多層次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布局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概念驗證中心,打造廣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支持有條件的區域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提升科技創業孵化效能,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破除成果轉移轉化制度性障礙,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決策盡職免責機制,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升級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北部灣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培育、引進技術經理人隊伍,做大做強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投資基金,培育壯大市場化科技服務主體。打造新技術應用場景,鼓勵各設區市在產業數字化升級、社會民生、城市治理等領域組織實施應用場景示范,探索建設應用場景示范區。
優化科技強桂空間布局,打造引領性區域創新高地
打造引領全區創新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深入實施強首府戰略,全面建設中國—東盟科技城,推動五象新區創新發展,提升南寧高新區創新能力。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柳州打造西部地區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桂林打造數字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北海打造北部灣地區海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域創新發展新引擎,推動各地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著力形成廣西具有創新帶動力的新引擎。全面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將高新區加快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建設面向東盟科技創新合作區
廣西將大力吸引全國創新資源匯聚,面向全國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創新合作,共建一批聯合創新平臺、“創新飛地”,重點推動桂澳中藥質量研究聯合實驗室、長安大學東盟(廣西)研究院、浙江大學—廣西東盟創新研究中心建設,加快建設藥用植物大數據中心。深化面向東盟為重點的跨境科技創新合作,建設一批國際聯合實驗室或聯合研究中心、企業海外研發中心和海外創新孵化中心,持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建設,加快構建桂港澳與東盟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國際創新合作圈,提升中國—東盟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水平,重點建設面向東盟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分中心,推動中國—東盟數字經濟產業園、中國—東盟(廣西)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建設,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智慧城市合作。
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全區將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從科技管理轉向創新治理,推進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數據等科技資源一體化高效配置。推動科技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以企業行業出題、科技答題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推行探索“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組織方式,擴大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范圍。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強化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加強技術標準的創制和轉化利用,助推廣西特色型知識產權強區建設。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建設和完善廣西科研信用信息系統,制定科研誠信分類評價指標,積極開展第三方科研誠信評估,健全科技倫理體系。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加大科學技術普及和創新文化建設力度,提升全民科學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