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春第一會奏出時代最強音,所傳遞出的奮斗意義不言而喻——
2月18日,龍年新春后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吹響奮力建設現代化新廣東的沖鋒號角。
2月19日,廣西新春第一會聚焦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奮力開創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局面。
廣東廣西地緣相連、文化同源,一直以來,人們常用“兩廣一家親”來表達兩省區密切交流與務實合作。
去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強調,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把廣西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腹地。
作為我國唯一與粵港澳大灣區既有省界接壤又有陸海江三種通道相連的西部省區,廣西立足“戰略腹地”要求,在全面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上蓄勢發力,深化粵桂交流合作,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輻射、推進產業集群深度對接,推進大灣區向東盟進一步開放,助力區域融合協作。
全面與大灣區互聯互通
2月20日,南寧至深圳高鐵南寧至玉林段六律邕江特大橋項目施工現場,建設者鏖戰正酣,努力實現3月份大橋合龍。
隨著南深高鐵珠三角樞紐機場至省界段開工建設,不久就將增添一條廣西通往粵港澳大灣區最便捷的快速通道。
攤開地圖,南廣高鐵、貴廣高鐵、南深高鐵宛若蜿蜒的巨龍,縱橫馳騁,極大拉近了八桂大地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距離。
現在,每天有100多對高鐵動車在粵桂間來回穿梭。特別是去年10月,隨著貴廣高鐵完成提質改造,廣西至廣州、深圳、香港的列車開行頻次加密,高鐵運行時間更是進一步壓縮。
彼此連通的,不僅僅有高鐵。
從高空俯瞰西江干流,可謂百舸爭流。
位于梧州市長洲區的長洲水利樞紐,寬闊江面上,滿載貨物的貨船有序排隊通過船閘,連綿的船隊沿著西江一路向東通達粵港澳大灣區,構成一幅黃金水道興旺繁榮的圖景。
據了解,長洲船閘去年過貨量首次超1.8億噸,成為我國天然河流過貨量最大船閘。
《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廣西全面加快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互聯互通的步伐,持續打通交通“斷點”和“堵點”。
北部灣港—香港輪船航線實現“天天班”,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并正式投產發電,有力保障了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
粵桂間電力互濟合作不斷加強,去年1—11月“賀電送粵”電量完成35.2億千瓦時,超出年計劃7.4億千瓦時;
貴港成為西南地區貨物通過河運前往珠三角的樞紐港,桂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湘桂、貴廣鐵路在此交會……
如今,廣西與粵港澳大灣區呈現陸海空全方位互聯互通態勢。
據統計,廣西已經基本建成連接東盟、通達港澳、輻射云貴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體系。截至目前,粵桂兩省區鐵路建成4條,在建2條;公路建成8條,在建5條;開通航空航線13條;西江航運干線貴港以下全線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
全面融入大灣區產業鏈
1月29日,2024年廣西招商引資“早春行動”首場大型專題招商活動走進深圳,當天吸引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商協會機構負責人、強優目標企業高管280多人參加。
會上,廣東智能裝備制造協會聯合眾多知名商協會,共同發起支持廣西建設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的倡議,顯示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投資廣西熱情高漲。
“廣西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水平存在的梯度差距,深度融入大灣區將給廣西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廣闊空間。”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表示。
日前,廣東企業投資建設的惠科電子北海產業新城一期項目內,已入駐的多家企業開足馬力抓生產,以奮勇爭先的姿態打好今年的“開局戰”。
“我們的銅箔已經做到4.5微米,比紙還薄。”據入駐新城的銅箔公司綜合部管理師張永鑫介紹,這種新能源電池負極所需的材料大受市場歡迎,銅箔產能2024年將超過10萬噸,進入全球產銷前五行列。
近年來,隨著粵桂產業合作的深入推進,華潤、比亞迪等越來越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把廣西作為重要投資目的地,聚焦于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高端金屬新材料等產業,不斷加大在桂投資力度。
記者了解到,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桂投資項目到位資金3730億元,占同期廣西全區總量的36.9%;簽訂項目協議投資總額達5270億元,占同期廣西全區總量的31.3%;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12億元。
現如今,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賀州)、南寧東部新城、東興邊境經濟合作區等有序推進。
據統計,深巴試驗區已陸續引進深圳華為、深鵬旅游、深圳茂雄等80家企業133個項目,計劃投資額880.68億元,成為廣西重點打造的世界級長壽養生旅游目的地和廣西大健康產業發展龍頭基地。
過去一年,廣西與粵港澳大灣區園區共建合作同樣取得重大進展:南寧與深圳簽訂共建南寧(深圳)東盟產業合作區戰略協議,形成“深圳+南寧+東盟”跨境產業合作模式;崇左與江門簽訂合作共建沿邊產業園區框架協議,雙方共同推進江門(崇左)產業園聯動發展。
立足“戰略腹地”要求,廣西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充分將粵港澳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與廣西的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結合起來,讓發展動能更加充沛。
同時,廣西也積極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平臺,推動自身優勢產業走向國際市場。通過位于南寧的廣西—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多家廣西企業的產品取得了香港優質“正”印認證,一批批“廣西制造”“廣西特色”“廣西質量”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全方位對接互利共贏
2月4日,廣東省57名粵桂協作干部高質量完成4年援桂工作載譽而歸。目前,廣東新一批51名粵桂協作干部已奔赴廣西壓茬交接,展開新一輪粵桂協作各項工作。
不久前,“2023年十大深圳市幫扶協作示范項目”揭曉,深圳同益新打造廣西繭絲綢產業集群等10個項目從101個申報項目脫穎而出。
近年來,深圳同益新公司在廣西多點布局,建設了百色、河池、來賓三大繭絲綢全產業鏈生產基地,總占地面積3400畝,計劃總投資60億元,全部建成后年總產值超100億元,成為粵桂協作打造產業集群的典范。
粵桂東西部協作不斷實現新突破,在2022年國家東西部協作成效考核中,廣東和廣西以東、西部省份“第一”的成績,雙雙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等次。
據了解,2023年我區獲得廣東撥付財政幫扶資金17.63億元,共建產業園區117個,新增引導落地投產企業396個。
把抓產業、引項目、搭平臺、促發展擺在重要位置,粵桂協作圍繞對口協作地區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持續開展“產業協作提升行動”。目前,廣東、廣西共建有274個供粵供深農產品示范基地、35個深圳農場。
與東盟共挽、與粵港澳大灣區相融。近年來,廣西抓住機遇,不斷加強與大灣區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依托西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澳門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持續推動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藥用植物園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組建聯合創新體;
廣西大學與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開展行政管理、機械工程、金融學、核科學與技術等學科的博士聯合培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西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柳州醫院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面運行;
粵桂兩地落實《跨省(區)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等系列協議,共同推進鶴地水庫藍藻水華研究和治理,深化危險廢物污染聯防聯控合作……
“廣西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大灣區通往東盟以及歐洲市場的重要窗口,積極融入大灣區既是廣西的重大機遇,也將為區域互利共贏帶來更廣闊空間。”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說。
潮涌珠江兩岸闊,廣西正全力跑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腹地的“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