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秦皇島一名反詐警官在某短視頻平臺直播期間,隨機“連麥”其他主播的視頻在網上走紅。這位警官在與不同網紅主播同屏“連麥”的過程中,開展反詐宣傳并監督這些主播現場下載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還“留作業”讓他們為粉絲宣傳反詐常識。目前,國家反詐中心APP下載量暴增,已突破2億次。網友紛紛點贊,稱這樣的宣傳方式搞笑又有效。(見9月6日《北京青年報》)
民警與網紅主播的連麥,產生了某種神奇的化學反應——老民警苦口婆心、本色出演,遇上頭部網紅恰到好處的控場造勢、借勢接梗,直播間人氣爆棚、歡樂不斷。如此反差感與戲劇性彼此催化,構成了強大的引力和傳播力,上演了一出“破圈”聯動的戲碼。
近年來,面向公眾的一些宣教活動呈現出明顯的線上化、社交化趨勢,也帶來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這一趨勢和規律,不少職能部門的官方賬號都在積極探索和嘗試,其中政務賬號“兩微一端,一號一抖”幾乎已成標配。有的部門和單位還嘗試了IP推廣策略,通過力推官方大V、網紅,制作網劇、短視頻等方式,強化其影響力。比如,除了上述新聞中提及的反詐民警,網絡上知名度頗高的“四平警事”“阿純是反詐宣傳者”等賬號,也均以輕松詼諧的方式、針對人們日常生活瑣事開展普法活動。整體來看,此類工作效果不錯,但也要防范過度娛樂化、定位偏離以及“費效比較低”等情況。
此番反詐警官的走紅,堪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小成本大量能。從某種意義上說,與網紅主播“連麥”是一個彼此借力、相互成全的奇招。一方面,借助網紅的粉絲基數、觀看人數和龐大流量,大大提升相關宣教活動的覆蓋范圍和滲透度;另一方面,頭部網紅們也接住了職能部門官方賬號拋來的橄欖枝,一波配合之后給自己加上了“正能量”的標簽。
此番“連麥”再次說明,社交媒介、短視頻平臺助力公共宣教、公共事業,大有潛力,也讓我們對社交平臺參與公益宣教的能力,對類似“合作”的價值與實現方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