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汛期到來,溺水事故又到了高發期,而這也是威脅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的一大“殺手”。在暑假即將到來之際,成都市教育局聯合市、區兩級水務部門,通過大量調查走訪,從河流、湖泊、水庫、塘堰等水域的水流特點、危險系數和近年來的溺亡人數等角度出發,總結梳理出了各區(市)縣的高危點位,以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提高警惕,遠離這些危險水域,更不要去野泳,以防止溺亡事件的發生。(6月23日《成都商報》)
溺水是危害青少年安全的第二殺手,僅次于交通事故。又到夏季,防溺形勢嚴峻,教育部門與水務部門未雨綢繆,摸排區域水域,制定防溺安全地圖,以提醒廣大學生和家庭提高警惕,是安全教育與防范溺水的有效舉措。
不過,防溺的難點,并不在于安全教育與提醒。此前,學校老師與家長對孩子涉水安全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但由于許多孩子并不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無法抵御近水嬉戲的誘惑,仍然導致溺亡悲劇的發生。
防溺沒有萬能藥,也沒有一勞永逸的手段,需做好實時實位的無縫保護。一是溺水高危水域、重點點位需設防,為青少年野泳設“柵欄”,及時發現及時勸阻,在“最后一米”防風險于未然。教育與水務部門調研制定防溺地圖,摸清風險點位,是落實溺水技防人防的準確依據,后續還應“按圖索驥”落實巡管防控責任,織密保護網。
從溺亡事故的發生來看,最大的共同點是監護失位,特別是農村,不少孩子是留守兒童,親人給予不了周全有效的照顧與管理,一旦到了假期這樣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由于農村地理條件復雜,加上孩子的管理分散到了各家各戶,溺亡風險陡增。
因而,一方面要提高家長們的監護責任意識,對看管孩子的放任加以約束,這在農村尤其重要。在監護責任追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的管理干預需補位,讓孩子們盡可能地置于成人的視線之下;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資助、公益參與、村民互助等多種形式,為農村孩子提供更多集中式的學習、游戲等有益的服務,開展集中管理與輪流值守,不讓孩子暴露在各種風險場景之中,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生存安全系數。(房清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