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大學教授程民生的畢業致辭,打動了眾多網友,整場演講亮點迭出。面對學生走入社會,他說“累了可以躺平歇會,可不敢一直躺平啊!你躺平得了初一,躺平不了十五!”談及人文情懷,他說“純真辟油膩,善良辟邪!”
除了堪稱經典、值得回味的致辭文本,程教授情緒飽滿、抑揚頓挫、揮舞雙臂“hold住全場”的臺風,也額外賦予了致辭鮮明的個人風格。
畢業致辭想要不落俗套,受到歡迎,范本標準一直就在那里。對演講者而言,成功的難度主要在于如何讓受眾如沐春風、心領神會,“get”到演講致辭中的“點”。演講者要思忖場所和言論的公開性,處理好致辭的尺度分寸。致辭內容還要協調和聽眾的關系,俯身貼近學生。比如程老師提到“躺平”,就是青年近來高度關注的流行概念。
北大教授蘇力說過:“鑒于院校長的責任,也鑒于難得的典禮時刻及其功能,他更應關注由于種種社會原因,那些當下不為人看重甚至有意遺忘,但聽眾可能受用的社會常識和人生智慧。”“即使非常儀式化的場合,即使高度單一甚至重復的話題,也力求通過自己的眼光和創造力來避免或減少無意義的重復。這是教育者和學人的天職。”
一席好演講最關鍵的內核,在于一個“真”字。如果缺了真誠,再華麗的文本也是凌空蹈虛。關于真誠,美國文化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誠與真》中寫道:“如果真誠是通過忠實于一個人的自覺來避免對人的狡詐,我們就會發現,不經過最艱苦的努力,人是無法到達這種存在狀態的。”程老師的畢業致辭,徹底擺脫了“套話”,讓人感覺不到半點說教的枯燥。
畢業致辭往往“眾口難調”,學生想要聽到老師的深情告別,又期待學到校園生涯中的“最后一課”,演講要承載理想、更要眼界開闊。與此同時,年輕人的話語體系,也和老師代表的長輩不同。教師的致辭要和學生的語境有所關聯,因此要凸顯個體性的關切,尊重學生的價值偏好。好的致辭,除了理想境界立意要高,更要克服宏大敘事的空泛,在生動活潑中接通地氣,實現公共言說和私人絮語的平衡。
那些在網上走紅的致辭,很多出于校(院)長、教師的個人自覺,有一定偶然性。但是,自從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根叔”的演講走紅以來,教育工作者愈發看到畢業致辭寬廣的表達空間。許多致辭靈活化用網絡流行語,力求在典禮現場和學生“打成一片”,其活潑輕松的言說方式,值得鼓勵和贊揚。
不過,過猶不及,遣詞造句過于倚重網絡用語,字里行間刻意逢迎,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致辭“套路”。不是所有流行語都像“躺平”一樣,有著特殊的社會意涵,更多的網絡流行語可能只是網友一時的娛樂,因此必然“速朽”。只有那些能夠展現當代青年內心世界的熱詞,才具備進入致辭演講文本的合理性。倘若畢業致辭過于媚俗,給人以造作的觀感,也會傷害致辭該有的沉穩與大方。
在程老師的致辭中,遠不止有“活潑”的部分。談及理想感悟,他的演講內容大多源自自己的生活閱歷與體驗,不會給學生造成距離感。比如他下鄉當過知青,有農事勞作經驗,以網購種植紅薯苗為例,譬喻大學畢業是“收成”,既生動,也顯得親切感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何謂大學精神,何謂大學學人?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描述過典范大學人的特征:峻切的追問,執著的思考,耿介的性格,自由的靈魂。“最好的大學都不會自比‘象牙塔’,而只會自認為是人類文明的心臟。”程老師的致辭,“辟”掉了油膩與俗套,也讓整個社會更好地感受到了真正的大學精神。
知識分子“天地人心”的社會責任,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價值,包括程老師在內,高校學人理應向學生播撒理想主義的種子。我記得自己的大學老師,曾改寫過晚清熊亨瀚的詩作《客中過上元節》,表達對我們這批新聞畢業生的祝福:大地春如海,記者國是家。龍燈花鼓夜,提筆走天涯。當下,大學的使命和知識人的擔當,仍是一種珍貴的精神資源,值得教育工作者勉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