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江蘇淮安的17歲女孩姜萍以全球排名12的成績入圍數學競賽決賽,成為賽事歷來首位打進決賽的中專生。組委會公布的決賽名單顯示,此次晉級的801名選手中,多數來自清華、北大、麻省理工、劍橋等名校。據了解,姜萍所學專業是服裝設計,但對數學非常癡迷,曾花2年時間自學偏微分方程。
出身服裝設計專業的姜萍,只能在課余時間自學數學,面對朋友的不解與資源的匱乏,她也從未放棄。從《高等數學》《數學分析》到外語版《偏微分方程》,姜萍以“天賦+努力”打破了人們對中專生的固有偏見認知,將中專生與數學競賽這兩條“平行線”成功聯結,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因此“一夜成名”,在網絡爆火。
為什么姜萍的天賦如此出眾,卻只是一個中專生呢?不少網友將矛頭指向了教育體制,認為“唯高分論”是對偏科人才的不公,認為姜萍的成功是對“僵硬化教育教學體系”的狠狠“打臉”。其實不然。在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姜萍未必能遇上“伯樂”王閏秋,未必能在全面發展的總分要求下擁有專注研究數學的機會。極端個案并不是抨擊現行教育體制的理由,認為某種模式可以批量孵化天才,本身或就是對教育規律的違背,且偏才進入名校的大門并未關閉,如2009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破格錄取蔡偉——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38歲三輪車夫為博士研究生。社會對人才的發掘機制是不斷進步的,多年實施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應該被全盤否定。那么,熒屏之外,“姜萍們”如何脫穎而出?
一是轉變社會對學歷的刻板印象。當“中專”學歷的女生獲得數學競賽12名時,人們的普遍震驚恰恰映射了當今社會的學歷偏見。社會評判機制對學歷的過度看重,導致了大眾對中專等職業教育學歷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不僅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發展空間,也限制了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徑的機會。我們應該摒棄對學歷的過度崇拜和歧視,理性看待學歷和能力之間的關系,尊重個人的選擇和努力,不以學歷論英雄。
二是進一步優化人才識別和培育機制。據教育部預測,2024年我國初中畢業人數達到3300萬人左右,高中畢業人數1179萬人左右,面對這樣“人山人海”的現狀,采取“唯分數論”無疑是當前的最公平的選拔方式。與此同時,對于各科高分人才也有相應的破格錄取機制,最大化體現了公平原則。論總成績,“姜萍們”可能表現平平,并不顯眼;論中考、高考,“姜萍們”或許泯然眾人、毫不出眾。我們需要在綜合性考試選拔之外,建立一套精準識才的工作機制與多元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地評估學生的能力和潛力;需要多提供一些路徑,不拘一格,給予“伯樂”以獎勵激勵,推動更多偏科人才脫穎而出。
三是健全專才社會支持保障體系。天賦再好的人,也需要機會的加持,這個機會包含了教育機制、國家政策、社會改革等要素。不論是自身天賦、學校還是社會,都是姜萍深耕數學、向陽生長的充分養料。她頗具天賦又刻苦努力,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在研究數學;老師王閏秋為她推薦數學資料、引導解題思路,成為她探索數學的引路人;社會通過無門檻的競賽等形式,為她提供了展示能力的舞臺。換言之,千里馬不能只等伯樂,伯樂也不該只是一個人。個體、公眾、社會形成對專才的發掘、幫助、培養的合力,才是讓專才得以成長最磅礴的力量。
“如果學習服裝設計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數學世界便是我的plan B。”這是熒屏內的姜萍,也希望熒屏外更多的“姜萍們”能堅持所愛,獲得真正適配自己興趣、志向和能力的更為廣闊的前途。正如《人民日報》微博評論中所言:“所謂的爆冷,更像是天賦與勤奮共同書寫的勵志故事。姜萍學的是服裝設計,她設計服裝,也用智慧和勇氣‘設計’了不被定義的人生。”(張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