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發布視頻或文章,講述了其在下班后為患者加號看病的經過,但這些醫生講述的故事情節過于雷同,有擺拍造假的可能性。記者檢索后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都發布過此類雷同故事情節: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掛號。一名在網上發布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內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致,拍攝時他只是照著稿子念一遍。(6月10日北京青年報)
現在各大短視頻平臺紛紛布局“泛知識”短視頻領域,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成了短視頻平臺的“座上賓”。醫生跨界當主播現身說法,進行醫學知識科普宣傳等等,拉近了與患者之間的距離,讓醫學專業知識不再晦澀難懂,不僅有助于提升廣大公眾的健康素養,還有利于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
近年來,各大短視頻平臺制定了多項具有針對性的創作者扶持計劃,這也讓一些網紅孵化機構盯上了醫護人員,將醫生當成“流量密碼”,著力于把一些醫生打造成網紅醫生,視頻造假、擺拍等問題也隨之出現,背后甚至還有專業的造假團隊介入,形成了灰色產業鏈。一些網紅醫生也參與其中,違背了醫療倫理,損害了醫生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如有多名網紅醫生發布“為患者加號看病”的雷同故事情節,淪為了網紅孵化機構“流水線擺拍”上的螺絲釘。就在不久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醫生陶某(“老陶說真話”)就因虛假擺拍被抖音平臺封禁。原因是陶某雖實際身份為安徽某整形機構醫生,卻天天在視頻里講急救手術室里的故事,通過虛假擺拍欺騙網友、博取眼球、獲取流量。
醫護人員不能淪為擺拍“工具人”。首先,醫生自身就要愛惜羽毛,要遵循醫療倫理,對造假團隊提供的擺拍假劇本要懂得說不。另外,醫療機構要加強對本單位醫務人員的管理,避免醫護人員有違規直播帶貨、擺拍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網絡平臺則要加強對平臺內容的審核,要對問題視頻、“病態”流量說不。網紅孵化機構也要避免走虛假擺拍的“捷徑”。網友也要增強防范意識,提升網絡素養對虛假擺拍說不等等。監管部門則要加強對虛假擺拍的監管力度,對造謠、傳謠造成嚴重影響者,要依法依規進行懲治。
自媒體人、網紅孵化機構、網絡平臺等,不能陷入“流量泥潭”不可自拔。網絡內容產業,優質內容是“王道”,正確的三觀、真實性則是“根基”,無底線擺拍、低俗惡俗內容等,都是影響網絡內容產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不能再任由無底線擺拍短視頻“霸屏”了。(戴先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