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技術為文化遺產闡釋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更好地記錄、保存歷史文化信息;數據庫、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可以對文化遺產進行更精細管理與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再現消失的傳統;移動交互和數字傳媒可以帶來更廣泛的傳播和受眾觸達。
近年來,隨著保護展示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數字化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歷史文化遺產得以煥發新生,為觀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親歷感、沉浸感與參與感。生動新穎的展示不但受到了年輕一代的喜愛,也成為國際交流交往活動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展現出既古老又時尚的新時代中國形象。
比如,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鼓樓,既扼守“紫禁后護”,又精準“號令全城”。經過保護修繕并增設“時間的故事”數字展后,豐富的沉浸式交互體驗與古老的券洞巧妙相融,以寓教于樂的形式,生動展示了中國古建筑、闡釋了傳統時空觀,一躍成為北京新“網紅”,游人如織。又比如,“平行時空:在希臘遇見兵馬俑”線上展,則是通過互聯網搭建起現代與過去、國內與國外的橋梁。中希聯合策展團隊利用數字資源共同完成了一場仿佛真實存在的虛擬展覽:在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13號展廳中,中國將軍俑與希臘士兵俑面對面佇立,東方“華夏衣冠”與西方“人體之美”的文明對話,加深了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尊重。展覽在雅典“中-希文化旅游年”開幕式上線后,獲得希臘官方、媒體和民眾的共同支持。未來,數字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希雙方重要的合作方向。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轉型。數字科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講述可分享、有共鳴、有溫度的文化遺產故事,重構公眾與歷史的情感關聯,產生全新消費業態,讓文化遺產轉變為城市新場景、新熱點。
為此,建議進一步加大用數字科技保存和闡釋文化遺產的力度,加強公眾理解,助力優秀傳統文化“破圈”傳播,創造人類文明的當代新形態、新成果、新動力;加大數字科技賦能文化遺產國際交流和傳播的力度,使中華文化和各國文化瑰寶跨時空呈現,讓世界各地的人更直觀、更便捷地體驗和分享;加大全球數字科技應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力度,打通數字內容+智能裝備+數字消費產業鏈,構建數字經濟新增長點。
通過數字技術,讓不同年齡和文化背景的觀眾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壁壘,重新了解和認知過去的文化傳統,是未來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利用的重要發展方向。(作者:賀艷,系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