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土品牌的奮發努力,在這個時代激蕩相遇,催生出國貨潮流的景觀。強大制造能力提供硬核支撐,獨特文化價值激活“東方基因”,國產品牌的乘勢而上,既是“發展故事”“經濟故事”,也是“文化故事”。“國貨潮流”的消費主張里,還蘊藏著Z世代的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
“上世紀90年代,人們在麥當勞舉行婚禮;進入21世紀,耐克運動鞋、蘋果手機和在必勝客約會成為中產標志,但如今,中國消費者更愿意排隊購買華為的Mate60Pro……”美媒日前發表一篇文章,透過消費觀察,認為“美國曾在中國享有美譽,如今不再如此”。
消費史,可以說是最生動的生活史、發展史,也涉及社會觀念進步、價值認同演進的方方面面。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中國歡迎世界各國的優質品牌“走進來”。而在這塊“商家必爭之地”,各國品牌都要拿出看家本領,競爭激烈、銷冠更替是很正常的。由個別案例得出某些國家的品牌“曾有美譽,如今毀了”的結論,恐怕既不客觀也不公允;但美媒的觀察倒真說中了一個事實——“現在,中國人非常喜歡本土品牌。”
連續幾年的《全球消費者洞察調研》中國報告皆指出,近些年,中國消費者強烈偏好本土品牌。大家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消費場景:傳統國貨品牌“集體變潮”,被沖進直播間瘋狂搶購的年輕人“買”活了;新生品牌異軍突起強勢圈粉,沖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格局……從服飾到美妝,從手機到汽車,中國品牌的創造力與美譽度持續上升,正成為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心頭好。
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理性決策。國貨崛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品質越來越好、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曾幾何時,國貨技術不夠高端包裝不夠洋氣,就算品質與進口品牌相當,也多半作為“平替”存在。可隨著中國更深更快地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中國制造產業鏈不斷升級,核心技術研發持續突破,客觀上不少國貨品牌質量已與西方品牌并駕齊驅,并開始在體驗上遠超,而類似電動汽車等甚至已開辟新賽道并成功領跑。幾年光景,國貨已立起了新“人設”。如果說“Made in China”為中國贏下了過去;那么“Created in China”正在為中國贏得現在與未來。
有觀察家分析,中國企業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的最大優勢是“察言觀色”。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沉浮,中國企業講述品牌故事的技能愈發嫻熟。從前在商品營銷上往往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中國品牌苦于“酒香也怕巷子深”,可今天,或極具創意、或真誠動人、或簡單直接的營銷策略,再也沒了“土”味兒。近十年不漲價、默默研發新品的洗發露,蟄伏15年、差點再也喝不到的童年汽水,“傾家蕩產”扛起社會責任的運動品牌……這些故事聽來樸素,但足以打動消費者。誠如所言,品牌間最終競爭的,不只是價格高低、包裝美丑、渠道寬窄,更是對一代人生活價值觀的理解。誰理解得更透徹,誰就更可能取勝。
審視這些年國產品牌的強勢上升,另一個典型特征便是“本土審美的蘇醒”。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為國產品牌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國產品牌的集體成長,也塑造著消費者的審美和文化追求。馬面裙驅動“國潮”大火,五彩錦繡開啟新中式的浪漫;文創產品爆款頻現,非遺伴手禮備受青睞,讓“古風”走進日常生活;傳統藝術“破圈”、文化體驗走紅,年輕人爭相演繹東方美學。如果說強大制造能力提供了硬核支撐,本土化的營銷故事加上了柔美的“情懷濾鏡”,那么獨特的文化價值則激活了“東方基因”,共同撐起了國貨消費的浪潮。國產品牌的乘勢而上,既是“發展故事”“經濟故事”,也是“文化故事”。
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土品牌的奮發努力,在這個時代激蕩相遇,催生出國貨潮流的景觀。往深里看,“國貨即潮流”的消費主張里,還蘊藏著Z世代的身份認同和情感認同。出生在改革開放后、成長在21世紀的青年一代,見證了祖國快速發展、繁榮富強,“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在他們眼中,西方國家的一切包括大牌并沒有自帶光環,大可平常心看待。而強烈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又讓他們在消費過程中更追求獨特的東方審美,這某種程度上恰恰意味著國人視角的變化,理性的回歸。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就會出現總量層面的消費升級。消費者在商品的傳統基礎功能之外,更加追求個性化、體驗化、充滿文化自信的表達。抓住消費轉型升級的契機,推動中國品牌繼續崛起,不僅將更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將為中國經濟描繪出更生動的風景。 (胡宇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