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畢業季。根據近年來不法分子常見的伎倆和套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5月27日發布消息,提示求職者嚴防十大騙局,保護自身安全。(5月29日《南國早報》)
畢業季也是求職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近日發布需要求職者警惕的“十大騙局”,可以說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也可以說,這十大騙局都是以往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踩過的雷,掉過的坑,所以希望能夠警醒現在的求職者,尤其是剛剛踏入社會,還缺乏一定社會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求職者。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示求職者嚴防“十大騙局”,并非是像某些人認為的求職騙局讓人防不勝防,而是為了讓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保持必要的警惕,提高防騙“避坑”的能力。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求職者,如果具備一些基本的常識,能夠充分利用現在的信息資訊,又秉持理性、務實、穩健的求職態度,就應該可以避免掉入各種求職陷阱。
先說常識性的問題。一些非法職業介紹機構以招聘為名,收取高校畢業生報名費、服裝費、體檢費、押金、崗位穩定金等各種費用。一些詐騙分子打著高薪兼職、點擊鼠標就賺錢、刷單返現等幌子進行詐騙。這類招聘陷阱的特點是門檻較低,打著“輕松兼職、薪酬豐厚”的幌子來誘騙求職者。
面對這樣的招聘陷阱,求職者應該明白,凡是正規的企業招聘,都不會工作還沒定,工資還沒發,就先要求求職者交納各種費用。這是求職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常識。因為正規企業的招聘有專門的人力資源經費和預算,不可能反過來要求職者先交費。同時,一些僅需點點鼠標、在手機上操作一下就能夠賺大錢的工作機會,更不可能無緣無故落到求職者的頭上。如果真有這樣的賺錢機會,那么招聘方為什么不把自己的親戚朋友找來,還輪得到求職者?明白了這樣的常識,這類招聘騙局,也就不會有求職者上當了。
再說大學生求職者充分利用信息資訊,避免踩坑的問題。不少騙子把違法犯罪活動包裝成境外高薪工作,引誘求職者上鉤后,可能將其拐騙到境外從事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對拒絕工作或“業績”不達標者,甚至進行非法拘禁、虐待等。個別中介機構或個人以“幫助”求職者通過所謂內部推薦進知名企業、國企、央企或者優先錄用等名義,向求職者收取高額費用。
遇到這類招聘企業,求職者完全可以通過網絡檢索,尋找這些企業的相關聯系電話,自己打電話進行求證。而一旦求證了,騙子所說的種種話術,也就不攻自破了。現在資訊如此發達,大學生求職過程需要查證相關信息并不難,這也為成功避坑提供了客觀助力。
當然,如果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遭遇了一些企業“假試用,真使用”,或者是試用期不給工資等等損害自身合法權益的事情,那么就應該積極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簽訂勞動合同前,求職者應與用人單位認真協商、慎重對待,不可草率簽訂。求職者應高度警惕勞動合同中于法無據、明顯不合理的條款,防止掉入陷阱。 (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