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觸網”時代,虛擬財產逐漸成為個人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虛擬財產“如何分割、能否繼承”等一系列問題,亟需解答。(5月21日《中國青年報》)
“你要繼承我的螞蟻花唄嗎?”如今,這句網絡調侃正在走進現實。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共收到488份與虛擬財產相關的遺囑。從個人隱私的角度出發,游戲賬號等網絡資產具有人身性質的私密性。對此,有人表示“堅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的在線身份”,更有人戲言“就算只剩一口氣也要注銷賬號”。可見,平臺賬號的繼承與個人隱私之間存在一定沖突。
不過,虛擬賬號繼承與否的決定權似乎并不在用戶手中——在大多數社交平臺的賬號管理條例中,用戶只具備社交賬號的使用權,其所有權仍屬于平臺,并不具備可以被繼承的屬性。盡管有些平臺通過推出逝者賬號保護設置、將逝去玩家設定為游戲NPC(非玩家角色)等行為來體現平臺管理溫度,但這種無法掌控主動權的感覺,難免會讓用戶產生“隨時可能被抹去”的不安。
必須意識到,隨著現實生活與網絡空間的緊密交織,平臺賬號已經從單純的虛擬媒介逐漸轉換為在線身份的體現,被不少人視作“活過一次”的證明。與此同時,隨著自媒體、移動支付等新興行業發展,虛擬的平臺賬號,一頭可能關聯著實際經濟收益,另一頭又承載著社交情感價值,仍將“最終解釋權”歸屬平臺,既不合情合理,又有些過時。近年來,夫妻雙方婚姻破裂,因虛擬財產分割對簿公堂;百萬粉絲博主訂立遺囑,希望將賬號交由朋友繼承運營;逝者家屬聯系運營平臺,想要獲取親人生前發布的相關內容……從種種見諸報端的案例可以看到,虛擬財產的歸屬和繼承,既是迫切的公眾需求,也是推進數字化社會的現實需要。
對此,一些“他山之石”或可提供參考。比如,韓國直接將虛擬財產認定為財產,將其等同于“電子貨幣”,充分認可虛擬財產價值;德國將數字遺產按照普通繼承財產統一管理,對具備金錢價值的數字遺產進行法律保護;有社交平臺允許用戶指定一個遺產聯系人,可在用戶去世后繼續管理他們的平臺賬號等。綜合這些參考樣本,為管理虛擬財產、處理網絡遺產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思路——通過立法界定賬號權屬關系,給虛擬財產“正名”;經過專業評估衡量賬號價值,為虛擬財產“定價”;賦予用戶賬號繼承選擇權,尊重用戶意愿。
在數字化社會的推進下,數據信息價值愈發凸顯。對此,當盡快厘清虛擬財產的歸屬問題,完善法律法規和評估機制,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為虛擬財產畫出規范發展的“實線”。(劉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