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博主“狂飆兄弟”在網絡上曝光江蘇連云港某蔬菜海鮮直銷市場存在“鬼秤”,商販暴力圍堵銷毀證據,市場管理人員逼迫刪除視頻。無獨有偶,5月19日有網友反映在江蘇南京某農貿市場買魚時遇到“缺斤短兩”,舉報維權時卻遇到市場管理人員出言不遜、搶摔手機。
熱播電視劇《狂飆》中,黑社會頭目高啟強就曾是海鮮市場的魚販,而他日后的“小弟”唐家兄弟,當時正是只手遮天、欺行霸市的“市場管理員”。當“狂飆兄弟”真的遇上了“《狂飆》兄弟”,這樣的“巧合”著實讓人汗顏。管理者反而“不講理”,背后的利益關系不免令人揣度。
兩起“鬼秤”事件中,商販和管理人員的第一反應都是“捂嘴”。如市場管理人員所言,“砸了手機大不了我之后賠你一個”,若視頻引發輿情,市場的損失恐怕百部手機都打不住。事實也正如他們所料:多部門聯合介入,涉事商家被清退,市場被罰款35萬元……奈何碰上了網絡博主這個“硬釘子”,“捂嘴”戰術功虧一簣。
讓消費者以放棄監督權為代價挽回損失,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和稀泥”。然而此類現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私了”多發生在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這次“鬧大了”,既是因為商家頂風作案還囂張無比,更在于管理者對侵權視而不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無論是“游客”還是“主顧”,都難有時間精力與商家對質維權,收回損失后大不了“加入黑名單”,恰恰反映出維權雙方力量的不對等。
綜觀近日來的多起消費糾紛,前有“B太”曝光青島、大連兩地“鬼秤”;后有游客舉報沈陽魷魚片商販價格欺詐、桂林米粉店“陰陽菜單”;此次打假鬼秤的“狂飆兄弟”也是“老熟人”,年初就曾因舉報杭州某黃金店使用“鬼秤”沖上熱搜……網絡博主和短視頻平臺成為打假的“生力軍”、消費者的“嘴替”,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從普通消費者的視角發現問題,更真實更接地氣;另一方面,他們有一定粉絲基數和社會影響力,能夠敦促相關部門及時介入,讓侵權商家“立正挨打”。然而眾目睽睽之下仍有“鬼秤”作妖,反映出積弊之深,尚需多方協力以防反復。
整治“缺斤短兩”不能單靠網絡博主,砸碎“鬼秤”不能只在曝光之后。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反思三點。其一,普通消費者的舉報渠道是否暢通,流程是否繁瑣?其二,所謂的“市場管理人員”受雇于誰、對誰負責?其三,“缺斤少兩”的違法成本是否過低?對這些問題,既要看“單次”,即處罰和整改是否到位,也要算“總賬”,即日常性的檢查和行政執法能否做到“有過必究”。
秤上“缺斤短兩”,損害的是消費者正當權益;監管“缺斤短兩”,傷及的是一域營商環境和游客印象。隨著整治市場秩序逐漸深入,許多農貿市場門口多了些“復測秤”“紅袖標”,然而功夫不能只做表面,平時怎么抓,遇到問題怎么管,這道“必答題”仍需相關方面共同作答。 (默 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