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行動的通知》,明確了“三項規范整治重點”和“十二條負面清單”,要求重點規范整治安全底線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和師德師風失范等三方面問題,包括以各種方式擠占學生“課間十分鐘”休息、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組織學生集體補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考試等。
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片面的教育價值觀誘導下,一些地方的基礎教育管理出現了育人方向偏差、制度不健全、規范乏力、管理失序等狀況。這些亂象導致基礎教育出現嚴重的“內卷”,廣大師生陷入惡性競爭,加班加點,身心疲憊,苦不堪言,破壞了良好的教育生態。長此以往,不僅師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創新人才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嚴重阻礙教育強國的建設,亟待進行整治和規范。
十二條“嚴禁”雖然不是新政策,而是對底線的重申,但依然引發輿論熱議。實施清單管理可為學校辦學治校立標尺、明規矩,有效推動辦學治校循規律、守規則。教育部要求各地即日起啟動實施,完善細化好負面清單,全面自查整改,還將通過跨市縣交叉調研、責任督學進校、專業力量視導等方式,進一步推動落實規范管理要求。這一系列配套舉措彰顯了教育部推進規范管理的決心和態度。
必須看到,清理整治各種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還必須進一步動真格出實招。
眾所周知,教育評價是整個教育發展的“牛鼻子”,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一些地方依然熱衷于用升學率來考核學校,學校當然也用分數來說話。另一方面,社會評價或許是更難打破的藩籬。這種社會固有評價體系如何破局,值得深思。
此外,加班加點和節假日補課等教育亂象之所以屢禁不絕,問責追責不力難辭其咎。要想令行禁止,必須強化對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的問責制度。對學校辦學行為監督管理不力、履職盡責不到位的,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應予以嚴格督辦問責;中小學幼兒園有違法違規辦學行為,要依法依規懲處,并對責任主體嚴肅追責。
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很難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才能構建起良好的長效機制,可謂任重而道遠。(胡欣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