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治日報》報道,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的出游熱情持續高漲。然而,旅游繁榮的背后也暗藏不少亂象。比如,低價游產生大量糾紛、跟團游貨不對板。
低價游的套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你被“半價”“全包”等宣傳吸引下單后,等待你的可能就是無處不在的管理費、停車費、強制購物等。看網友們的帖子可以發現,不少受騙的游客,其實在購買之初也是有疑惑的,但無奈低價太誘人,還是忍不住下了單。在直播普遍的當下,一些旅行社為了爭流量,更是把全包套餐拆分成多個低價產品引流,但很多產品都存在現場加價、節假日不核銷等情況。可惜,消費者一旦入了“坑”,想中途退出就難了。
作為一個長期困擾旅游市場的現象,不合理低價游為何屢禁不止?事實上,近年來,相關部門對不合理低價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但現有市場仍存在處罰輕、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相比賺取的利潤,違法成本非常低,于是一些不良商家不惜虛假宣傳,也要搶占這片巨大的“藍海”,相關產業鏈還不斷“升級”。哪怕想舉報,很多消費者往往也因維權時間長、成本高而不了了之。
對此,務必多方合力,打好“組合拳”。相關部門不妨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加強前期監管,對虛假宣傳和經營異常者嚴厲打擊。對各種旅行社發布的內容,平臺須擔起監管責任,及時審核并暢通投訴渠道,為消費者提供保障。當然,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加強防范意識,謹防低價陷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打擊這條灰色產業鏈,當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