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如今的年輕人開始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掌握春節的主動。比如,今年不少年輕人紛紛為自己和家人置辦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裝。各大線上購物平臺的數據也顯示,新中式外套拜年服、春節斜挎小“龍”包等國風元素的服飾類商品近期被頻繁搜索。
同時,年輕人也開始購置屬于年輕一代的年貨。比如,年輕人也開始熱衷買對聯了,卻不是傳統的書法對聯,而是各種諧音、圖案、卡通、字母組合而成的新式對聯。一些年輕人還把招待客人的茶點換成了更健康的養生中藥零食,用以取代花生、瓜子、酥糖等老幾樣。
相比于前些年年輕人決絕地表示“不愛過春節”,今天的年輕人似乎是秉持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開始重新擁抱春節。其實,作為中國人,誰能拒絕春節呢?這實在是刻在國人血脈里的DNA,寫在每一個中國人精神深處的文化密碼,是所有中國人共享的身份標記。
年輕人自然也不例外。他們對于某些年俗或許有著不同看法,但只要日歷臨近,春節又會召喚年輕人向著家的方向奔去。
春節本就是流動的傳統,每一代人都在往其中注入屬于自己的時代元素,這也是春節千百年來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而隨著這屆年輕人年歲漸長,逐漸成長為家庭的支柱,他們也接過“過年主理人”的角色,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春節。他們有新式春節消費,也會帶著父母“Spring Walk”。
這或許也是春節扮演的另一重文化歷史角色,她在潛移默化間將一代代人重新嵌入家庭倫常的坐標系,也將人們再次聯通到中國獨有的文化結構中。而借由這些新年俗,年輕人在春節這個大框架里,和傳統連接了起來。
春節是包容的,也是超越時空的,就在前不久春節還正式成為聯合國假日,春節無遠弗屆的廣闊內涵于此可見。所以,人們也樂見年輕人把年過成嶄新的模樣。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春節過法,去收獲春節帶來的喜悅與照拂。(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