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湛江地區,鄉村小賣部又被喚為“鋪仔”,作為每個村子的“標配”,對村莊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媒體報道,如今這些“鋪仔”迎來時代新變,經過升級改造后不僅有了更為親切的稱謂——“咱村鋪仔”,而且在傳統小賣部的基礎上,有了村民議事、文化休閑、暖心服務等功能,發展成為一處涵養鄉風文明、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助推基層治理的文明實踐場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文明實踐,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而要將文明實踐全面鋪展開來,離不開平臺和場所的支撐。湛江地區將傳統“鋪仔”改造成新式的“咱村鋪仔”,很好地滿足了農村地區對文明實踐場所的客觀需求。
選擇把散布在各個村莊的鄉村“鋪仔”作為改造對象,根本還是在于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鋪仔”是鄉村中一個熱鬧的地方。無論白天黑夜,村子里的人往往集散于此,有時候是為了一瓶醬油、一包瓜子,有時候則是為了聊幾句家常、殺一盤象棋。人員的聚集,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基本前提。“鋪仔”自在的氛圍、寬松的空間,又為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提供了便利。
經過改造后煥然一新的“咱村鋪仔”,在涵養新時代鄉風文明中呈現出顯著成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在這里不但映入眼簾,而且厚植人心,指引村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自覺改正和抵制不文明行為。厚重久遠的村史、情文并茂的文學、余音繞梁的粵曲在這里競相綻放,既增添了村民日常生活的樂趣,又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黨和國家的最新理論政策在這里得到了直觀宣傳、生動講解和文藝演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被合力打通。此外,還有傳統節日活動、愛心服務、講座講堂、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在此生發。小小的“鋪仔”在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釋放出大能量,結出了一朵朵文明實踐的絢麗之花。
“咱村鋪仔”發揮著多元的社會功能,在為文明實踐提供場所支撐的同時,也助力了鄉村振興。在“鋪仔”里開辟的本地農產品展銷專區,成為本地農產品對外推廣的一個窗口,為鄉村產業發展添翼賦能;“鋪仔”里開展的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提升村民文化素質、賡續地區文化傳統的同時,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文化活力;通過在“鋪仔”宣傳垃圾分類、水土保持等生態文明政策,有效增強了村民們的生態意識和保護自覺;在“鋪仔”里進行的村民協商討論會議,匯聚民情民意民智,讓全村村民擰成一股繩。在“咱村鋪仔”的助力下,鄉村振興事業正呈現出各領域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生動鮮活的基層實踐,總是蘊含著無窮的智慧。鄉村“鋪仔”的改造實踐立足實際,善于整合盤活本區域的獨特資源,使其成為鄉村治理的抓手載體。其他地方或可從中得到啟示,在基層治理工作中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提升鄉村善治水平,真正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黃雄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