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首月過半,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北京、云南、新疆、西安等熱門旅游目的地,到處人頭攢動,同時,不少游客遇到了景區和博物館預約難、搶票難問題。有網友感嘆,“這屆旅游,主打一個‘搶不著’”。還有網友說,“不是在為刷票折騰,就是在為沒票頭疼”。
“一票難求”的背后,折射出行業加速回暖、市場熱度提升的良好態勢,也對旅游業如何更好滿足需求、匹配優質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最為典型的就是“預約制”。
近年來,“預約旅游”常態化發展,“不預約、不旅游”已成社會共識。“預約制”的本意是通過限量、預約、錯峰等手段調控旅游資源,既幫助游客更自主地掌握時間,也有利于景區做好游客安全等服務保障工作。但發展至今,“預約制”也出現一些“槽點”:比如有的只能通過網上預約,不能現場買票,對部分群體不夠友好;有的還在沿用舊的標準,沒有及時掌握社會需求變化,預約量與實際可承載量有差距;許多平臺放票時間不一,有的提前一周、有的提前三五天,有的上午放票、有的則是下午或傍晚,讓人“傻傻分不清楚”;最可氣的是“黃牛票”,把原本免費的公共資源變成了一樁生意。
林林總總的問題,最后指向的就是景區和博物館的服務意識、管理能力。就“預約制”而言,能不能適當增加熱門景區開放空間、延長開放時間、錯峰分流人群,滿足更多入園需要?是否可以提升預約參觀精細化管理水平,讓放票時間、預約方式更科學、更人性化?能不能進一步加強技術設備建設和保障,防止“黃牛”囤票倒票?很大程度上,這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服務意識問題——旅游服務質量是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內在屬性,是核心競爭力所在,應該更多傾聽群眾呼聲,把游客方不方便、滿不滿意作為改進工作的重要標準。只有強力治理亂象、用力改進服務,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游客便利度,增強旅游消費信心。
透過“一票難求”,也應該意識到,這不僅是完善“預約制”的契機,也是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商務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在線旅游產品和景點門票銷售額同比增長272.4%,這充分說明我國旅游發展空間很大,有待釋放的消費需求也很大。但與一些地方“一票難求”相比,個別景點顯得門庭冷落,更凸顯了整合優質供給、創新管理服務的必要性。今年以來,“戶外露營”“淄博燒烤”“城市漫步”等相繼成為流行現象,啟示我們旅游還有很大增量,關鍵是要在供給側、高質量上下好功夫,圍繞多樣化、個性化和不斷升級的旅游消費需要,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推動景點提檔升級,使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得到更大發揮。
總而言之,“一票難求”是短板也是潛力板,讀懂廣大游客的“求”之所在,用更完善的服務、更好的質量贏得認可,廣大游客一定能游得放心舒心安心,旅游業發展也一定能活力四射。 (王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