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3日《貴港日報》報道,6月29日,廣西某錳業科技有限公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協議在貴港市生態環境局簽訂。按照該協議,廣西某錳業科技有限公司就企業造成生態環境損壞賠償6684.09萬元。
一張6600多萬元的天價“生態罰單”落了地,其磋商成功的環節,見證生態環境治理與發展的進步之路。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通報相關案件賠償額,至目前,這是廣西磋商成功賠額最高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也是自2019年貴港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以來首個磋商成功的案件。“生態罰單”落地,守護綠水青山,可以說,這一份來自于貴港市的“生態罰單”意義深遠,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守護綠水青山,需要體現合力效應。維護生態文明不能只憑一己之力,也不是一個部門的“單打獨斗”。在廣西磋商成功賠額最高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中,我們看到其中的合力效應。為維護環保法規,推進生態問題整治,貴港市生態環境局作為此案賠償工作部門和賠償權利人代表,按照有關程序,聯合該市人民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磋商工作,經過與賠償義務人廣西某錳業科技有限公司就其非法傾倒固體廢物污染環境事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進行磋商,促成了這起“天價”的“生態罰單”。這說明,我們在推進生態損害案件特別是重點案件處置中,要主動作為,依靠多部門聯動的方式,精準發力,形成破解案件的合力,以攥緊拳頭之力打開生態文明保護新局面。
守護綠水青山,需要發揮樣本效應。貴港市天價“生態罰單”案中,通過磋商性協議書的成功簽訂,為今后辦理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積累了有益經驗。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個有效解決生態環境損害案件的“樣本”。用好“樣本”,我們要重視對成功案例的經驗總結、推廣,以便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要通過研究樣本產生的前提條件、采取的實施路徑、形成的鏈條關系、達到的良好效果等,梳理“閉環管理”全過程,強化同類案例實踐,進一步用好這個治理樣本,發揮樣本效應,以個案撬動問題瓶頸,以解決問題瓶頸深化創新治理。
守護綠水青山,需要形成警示效應。貴港市天價“生態罰單”案其實也是一記沉重而響亮的警鐘,它警醒著企業必須守法經營,嚴格遵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管理規定》等生態環保法規,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來換GDP。它還提醒著我們,必須持續形成警示效應,告誡破壞生態環境者只有知法、尊法、守法,才能避免付出更大的代價。而我們只有以案為鑒,堅持有效破解“企業破壞、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生態環境治理困境,讓“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要求見行見效,才能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給予人民群眾最美最潔凈的美麗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就是幸福屏障。讓磋商性的“生態罰單”治理模式深入人心,讓守護綠水青山的理念厚植心坎,我們要始終牢記“生態優勢金不換”殷切囑托,不斷擦亮生態文明的金字招牌,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才能織就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的壯美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