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富。縣城位于“城尾鄉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縣城建設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日益加快,相關職能部門配套完套善縣城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防洪排澇設施、商貿流通設施、老舊小區、產業配套設施等建設,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地方財政等資金保障,并創新項目謀劃設計、鼓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取得了縣城建設的良好成效。但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縣城投資消費與城市的差距很大,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效果還不明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載體作用發揮還不充分。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民的需求,回應時代所需、人民所盼,推進縣城建設正當其時。
我國縣城數量大、類型多,若拘泥于條形碼式的“百縣一貌”、盲目跟風的“千城一面”,不可能達到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良好效果。“條條大路通羅馬。”要回應人民群眾對縣城發展的共同期盼,尊重縣城的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在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等五大重點方面靶向發力、精準施策,防止大拆大建、貪大求洋,讓縣城建設走特色發展之路。
“根深者葉茂,源浚者流長”。推動縣城建設,產業就是根基。有產業,才能有就業崗位、人口集聚、美好生活。要下好產業發展“一盤棋”,突出“特色”二字,重點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統籌培育本地產業和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引導縣域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持續釋放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要做好產業發展的“后半篇文章”,配套發展物流中心和專業市場,改善縣城消費環境,以高效的“轉運場”、活躍的“需求側”護航產業發展。要建好技能人才的“大方陣”,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特別是困難農民工的技能素質和穩定就業能力,加快形成生產、運輸、消費的良性循環,推動產業發展與就業民生相輔相成。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增進民生福祉,是推進縣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的根本目的。為更好滿足人們對衣食住行醫育的多元化、高層次需求,要在強化公共服務供給上下足“繡花功”,著力完善市政交通設施、暢通對外連接通道、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老托育服務、優化文化體育設施、完善社會福利設施,努力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把縣城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鄉村要振興,民族必復興。我國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縣域,5億農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縣域內的鄉村地區,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銜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加快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要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打通資源流通的“大動脈”;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優化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網”;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攜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未來”,讓更廣大農民共享建設成果、發展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