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清近照。資料圖片
【道德模范光明禮贊】
一只皮箱、一位老人、一場戰爭、一顆初心……光影變幻之間,故事緩緩展開。近日,話劇《張富清》從湖北恩施來鳳縣出發,開啟全國巡演,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全國道德模范張富清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的故事感動中國。
回溯過往,張富清的一生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革命戰爭歲月,他英勇奮戰、保家衛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艱苦奮斗、為民造福;改革發展年代,他克己奉公、堅守本色。
追隨足跡,張富清的身影總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湖北,曾經的他用雙腳踏遍大半個中國,如今年近百歲的他依然在盡己所能、發揮余熱。
“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
2018年12月,來鳳縣開展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張富清一生壓箱底的“秘密”才被公之于眾。
映入眼簾的是一本褪色的立功證書、一份泛黃的西北野戰軍報功書、3枚閃耀著光芒的軍功章、一本鮮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軍人證明書……
“‘人民功臣’獎章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應該是在某個大型戰役中,對整個戰局有突出貢獻,或者對戰局有扭轉作用才能獲得的。”來鳳縣人社局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員聶海波說。
時間回到1948年3月,陜西省漢中市洋縣24歲青年張富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由于作戰勇猛,當年8月,由連隊集體推薦他火線入黨。
立功證書記載的正是張富清1948年11月參加永豐戰役的英勇事跡。彼時,西北野戰軍以陜西渭南蒲城縣永豐鎮為核心,向國民黨第七十六軍發起攻堅戰。
張富清所在的六連是突擊連,奉命在敵軍城墻上炸開一個缺口。在槍林彈雨中,張富清和兩名戰士匍匐到城墻下,裝好炸藥包。
“你們趕緊跳進壕溝里!”說罷,張富清沉著地拉響了插在炸藥包里的手榴彈。
劇烈的爆炸震暈了張富清,在“嘟嘟嘟”的沖鋒號聲中,張富清搖搖晃晃地站起來,只覺得嘴里一陣劇痛,忍耐不住,吐出一口鮮血。原來,他滿口的牙被爆破震松,三顆大牙當場脫落。
城墻炸開后,張富清和戰友奮不顧身地徑直往里打去,下一個目標是炸毀敵軍的碉堡。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朝著那吐著“火舌”的碉堡靠近。
隨著兩聲巨響,碉堡被張富清揭了頂,張富清再一次站起時,只覺得兩眼模糊不清,情急之下,他用手順著額頭朝上一抹,手上全是鮮血。那是剛才站起來時,一顆子彈從他頭頂飛過,像耕田的犁一樣劃開了他的頭皮。張富清不顧自身安危,繼續作戰,打退敵人數次反撲,孤軍奮戰持續到天明,奪取敵人碉堡兩個,繳獲機槍兩挺。
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簽發的報功書上說,張富清“因在陜西永豐城戰斗中勇敢殺敵,榮獲特等功,實為貴府之光、我軍之榮”。
因為作戰英勇,張富清在解放大西北戰斗中立下赫赫戰功: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了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回憶起這些往事,張富清盡管自豪,但也難掩悲痛:“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
“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們才對得起人民群眾”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不僅軍隊需要人才,地方更需要年輕有為的干部。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已是連職軍官的他聽說湖北西部恩施來鳳縣條件艱苦,急缺干部,他二話不說:“我去!”
來鳳縣的領導得知前來報道的張富清經歷過戰火考驗,上過軍事文化補習學校,接受過專業培訓,于是給他安排了一份很重要的工作——擔任城關鎮糧油所主任。
上任不久,張富清就遇到了糧食收購的難題,他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一方面自建米廠,增加糧食供應;另一方面嚴守規矩,嚴格分配。為此,他得罪了縣里的一些人。領導找他談話,讓他辦事不要太死板、固執。張富清沒有退步,“糧食緊缺,誰也不能搞特殊,不然就違反了黨的政策!”張富清擲地有聲地說。
1959年,張富清迎來了更加艱苦的工作環境,他離開縣城,去到了更貧窮、更偏遠的三胡區。“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三胡樣樣都占。
兩個月后,三胡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災,一時間各生產大隊人畜用水告急。張富清主動四處找水,他同社員們克服酷暑,走河道、鉆山洞,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找到泉眼。當年秋冬季,他帶領社員開展水利建設,筑水壩、修渠引水,確保農田灌溉,保證了糧食收成。
三年困難時期,為解決饑荒問題,張富清又主動提出駐隊搞生產。其間,張富清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勁頭,讓社員無不刮目相看。生產隊隊長問他:“你是公社的領導,餓不著、熱不著、冷不著,為什么非要住到生產隊里與我們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罪,究竟是為啥?”
張富清想也沒想就說:“我們是共產黨的干部,可不是過去的官老爺。就應該與社員同甘共苦,讓大家過上好日子,我們才對得起人民群眾。”
巍巍武陵山里,辦事靠走,喊人靠吼。轉任卯洞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的張富清,為了改善當地交通,在120多個日日夜夜里,掄大錘、打炮眼、開山放炮,和群眾一起苦干,在國家沒有投入、沒有專項征地拆遷費用的條件下,在海拔1000多米的懸崖絕壁上修通了一條公路,圓了當地群眾的世代夢想。
“我不能再為國家做什么,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退休后的張富清仍保持著讀書看報的習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被他翻閱得封皮泛白。
第110頁的一段文字旁,做著標記——“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
這批注正是張富清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后,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張富清一家卻過得清貧。
1979年,在三胡區和卯洞公社工作了整整20年的張富清接到了縣外貿局副局長的任命。搬家時,人們發現,張富清的家里除了一只皮箱、一個矮柜外,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
張富清不僅對自己苛刻,對家人亦是如此,從不為子女動用手中的權力。
其子張建國、張健全對此有著共同的體會。張建國從來鳳縣師范畢業那年,正好趕上張富清從工作了20年的鄉鎮調回縣城,張建國希望能留在縣城的學校教書,便給父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張富清反而勸說他:“農村需要年輕的教師,如果你們剛畢業的學生都不愿意到鄉村教書,那誰來教農村娃學文化?”
時間一晃到了1984年12月,時任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副行長的張富清到了離休年齡,恰逢上級銀行分給來鳳一個提檔增薪的指標。兒女們幽默地提醒他說:“老爸,革命的生涯可是最后一站了,提檔增薪的機會也是最后一次了,這次就不要‘孔融讓梨’了。”
張富清平淡地回答:“我做牽頭的副行長,哪能見了好處就往自己懷里攬。”于是把機會讓給了另一位副行長。
建行的員工,在日常點滴中感受到了老行長的精神境界。現任建行來鳳縣支行行長李甘霖提到,張富清眼睛有白內障,需要植入人工晶體。手術前,行領導特意叮囑,張老是離休干部,醫藥費全額報銷,可以選好一些的晶體。醫生給他推薦了7000多元到上萬元的產品,但張富清聽說同病房的病友用的是3000多元的,也選了跟他一樣便宜的。
李甘霖問他,為什么不選好一點的,老人笑了:“現在吃的用的都很好,我很滿足。我不能再為國家做什么,能節約一點是一點。”
2021年春節期間,張富清身體不適,進入恩施州中心醫院治療。4月19日下午,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一行專程探望慰問老英雄。張富清說:“我今年97歲了,我是一個老兵,我是黨培養的人,我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記者 夏靜 通訊員 晏華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