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羊頭鎮龍山村,村民們忙著把剛采摘的新鮮蔬菜裝車運往北方。通過引入公司建設高品質蔬菜基地,這個脫貧村正煥發全新生機。
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廣西一手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一手抓創新升級,從選優配強干部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文明風尚等多方面入手,續繪八桂鄉村美麗新畫卷。
人才賦能鄉村振興
“這個季節需要增加一些玉米粉,天氣轉熱后注意牛欄的通風。”在那坡縣城廂鎮達臘村,廣西大學農學博士、駐村第一書記張正淳正在指導群眾管護肉牛。
面對達臘村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技術能人不多的情況,張正淳依托廣西大學的科教優勢,把培訓課堂設在果園、蠶房、牛棚等生產一線,兩年來先后組織專家培訓農民近700人次,其中不少人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技術能人”。
那坡縣一名村民在觀察桑蠶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駐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選好“接棒者”,廣西各地結合鄉村振興新要求,根據脫貧村的產業結構、群眾需求、發展方向等進行人崗相適的匹配分析,繼續向近6000個重點幫扶村和社區派出1.7萬余名駐村干部,其中不乏博士學歷的專業人才。
與此同時,廣西進一步配強基層“領頭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廣西2021年村兩委換屆新當選的黨組織書記中,高中以上學歷的達83.5%,“一肩挑”比例達99.6%,累計開展鄉村振興干部培訓1216個班次,培訓各類鄉村振興干部17.62萬人次,不斷增強基層干部的帶富能力。
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升級
驚蟄過后,在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彭鳴智開始了新一批百香果種植。彭鳴智種植了20畝百香果,2021年為他帶來純收入10萬余元。
“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帶領我們將村里零散土地和勞動力資源聚合起來種植百香果,并請來專家為我們指導。”彭鳴智說,由于管護到位,這些百香果品相和品質好,上市前就有老板到村里訂購。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農科院的技術人員在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指導百香果種植。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令當村曾是產業“空殼村”,近年來在后援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的定點幫扶下,培育發展高山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探索由科技扶貧向科技振興鄉村有機轉變。
廣西把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鞏固脫貧產業基礎上不斷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升級。
3月初,一輛滿載25噸沃柑的冷鏈物流車從南寧市武鳴區鳴鳴果園駛出,經由青島港出海銷往北美市場。作為全國沃柑重要產地,武鳴區制定獎勵政策,引導沃柑水果企業朝著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與品牌化方向發展,同時大力組織開展產銷對接活動,2021年至2022年武鳴沃柑銷售季沃柑出口量超萬噸。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廣西累計發展1577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1.2萬個家庭農場、6.17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110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新增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生態環境與文明風尚并進
在瑤族支系“土瑤”聚居地——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槽碓村,褐瓦白墻的“土瑤”民居沿溪而建,一棟棟木屋民宿掩藏在密林中。
“槽碓村的生態、民俗風情優勢突出,適合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我們推動村里的特色民宿開展公司化運作,把特色資源轉化為群眾收入。”駐村第一書記覃遠強說,發展旅游后,私搭亂建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的樓房外立面和整潔的街道,村民們還自發組織維護公共區域衛生,成立民俗風情歌舞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圖為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槽碓村的“土瑤”民居。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走進橫州市橫州鎮上淇村筆木腳屯,干凈寬闊的道路、整齊劃一的路燈、綠樹紅花掩映下的房屋讓人心曠神怡。小廣場一角有一個垃圾分類回收站,村民們對垃圾進行分類后放入垃圾箱,每天有專人把垃圾運往處理廠。“村民的環保意識正不斷增強。”上淇村黨委書記楊其烈說。
廣西健全“村收鎮運縣處理”、邊遠鄉鎮“村收鎮運片區處理”、邊遠鄉村“村屯就近就地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95%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記者向志強、黃浩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