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后,引起各方關注。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收集采訪了一些專家、學者對此次改革的看法和建議。在他們眼中,本次改革會帶來哪些亮點變化?未來考生、學校、家庭該如何適應新政策并做好準備?不妨來看看。
廣西課改辦教授彭運鋒:
高考綜合改革后,不分文理科,科目設置實行“3+1+2”的組合方式。這一模式首先體現了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歷史分別在自然科學類專業和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作用,也把選考科目從“套餐”變為了“自助餐”,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促進了文理交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學其所好、考其所長的原則,更加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更多機會。
南寧師范大學教授陳壽強:
確保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材料的真實可信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敗的前提。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高校錄取掛鉤后,真實性成為學生生命線。沒有監督就沒有落實,監督到位才能落實到位,才能避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目標不偏移,從而保證評價質量,確保評價真實可信。
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是我區高考綜合改革一項主要內容。我區高考綜合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綜合素質評價監督機制構建的合理化與否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以及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信度效度。
廣西大學教授曾冬梅:
“3+1+2”自由組合模式的實施,意味著學校不再是“高考加工廠”,而是要充分尊重學生選擇權、興趣愛好,突出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綜合素養,這對高中教育的辦學條件、育人模式、課程建設、教學方式、評價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此外,現行的普通高考錄取,考生更多關注的是學校影響力。高考綜合改革實施“兩依據、一參考”招生錄取模式,以“院校+專業組”的方式,按平行志愿投檔錄取,強化了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學生由“擇大學”將變為“擇專業”或“擇院校+專業組”,高校專業走向臺前,其專業影響力將直接影響優秀生源。這必然對高校的專業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大多數學生對大學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思考不足,缺少未來的個人規劃。改革后,從選科開始學生就必須對自身的愛好興趣、未來職業有正確的認識,從高中開始做好職業和生涯規劃。建議學生和家長從高一就應開始了解高校招生專業選考要求,規劃自己的選考科目方案,了解高校專業及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高中學校也應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在課業學習的同時探索個人潛力,了解大學學習生活,明確未來專業選擇與職業發展。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招就處處長何春蕾:
高考綜合改革后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分為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學校畢業生招生、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和社會考生招生兩種方式。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高校在招生中的主體地位,打破了高校固有的身份、地位,促進了人才選拔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也讓廣大考生和家長有了選擇更多院校和專業的機會。
此次高考綜合改革,對于高職院校是機遇也是挑戰,高職學校只有未雨綢繆,搶抓機遇,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升學校自身的整體辦學實力,打造學校特色的品牌……才能在新一輪的高考制度改革中找到新的出路。
自治區招生考試院普招處處長馬翀:
高考44年來,我區高考制度也經歷了數次改革,但基本都是圍繞著文理分科展開的,期間經歷了從“3+2”到“3+X”,再到現行的“3+小綜合”的考試模式,大文、大理是社會的普遍認同。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中,不再分文理科,打破了傳統的行政班配置,學生根據自己的選科進行走班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個性化需求,學校可以對學生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結合興趣、實力、大學升學規劃與職業發展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課程組合,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與自主規劃能力。
建議學生在選科時應該充分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長、興趣愛好和未來的專業傾向進行綜合考量,學生和家長可結合6門選考科目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總結出自己的擅長科目,慎重確定自己的選考科目。
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戴啟猛:
高考綜合改革不是中學教育一家之事。高考作為連接高中與大學的橋梁,高考改革既要求高中學校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改革育人方式,也要求高校能以學生發展的角度來改革招生綜合評價制度。未來高校或將有更多的招生自主權,應根據自身發展目標,提早確定錄取生源的知識能力基礎、個性素養特點,確定招生選拔的方式或衡量標準,如選考科目的劃定、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篩選和使用,做到“精準選人”。
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書記廖宏偉:
中學實施“走班制”既符合廣西高考綜合改革的需要,也是對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促進學生自由發展理念的踐行,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實行分層走班教學組織形式,需補充地理、生物、心理輔導、學生生涯規劃等學科教師。
在新高考制度框架下,“走班制”這一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夠滿足并解決高考綜合改革下學生選學的現實需求問題,是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科學嘗試,是落實因材施教的最好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