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寧訊(記者 劉莉)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為賡續紅色血脈,弘揚英烈精神,廣西退役軍人事務廳等相關部門把“為烈士尋親”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搭建好“三個平臺”,用心用情用力推進“幫助100位烈屬尋找烈士安葬地、為安葬在東北三省等地的100位廣西籍烈士尋找親人”活動,贏得了廣大烈屬普遍贊譽和社會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經為30位烈士找到了親人,為50名烈屬找到烈士安葬地。
搭建政府力量主導的工作系統平臺“為烈士尋親”。我區構建以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為主導,公安、民政、黨史研究、地方志等部門配合的協作機制,在DNA比對、信息核查、歷史沿革查證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比如,江西省余江籍烈士陸達勝在援越抗美戰斗中犧牲,1968年7月安葬于廣西烈士陵園,一直聯系不上其家屬。尋親過程中發現,陸達勝烈士在當地人武部檔案、革命烈士證明書、烈士英名錄、救治醫院病歷本、烈士陵園墓碑等處出現6個不同的名字。后經多個部門所登記的烈士信息比對,確認這6個名字為同一人。經過確認后,陸達勝親屬來到廣西烈士陵園,為烈士帶來了一捧鄉土,跨越半個世紀的別離終得“團聚”。
廣西退役軍人事務廳成立工作專班,在全區退役軍人事務系統部署安排“為烈士尋親”工作,推動形成自治區、市、縣、鄉鎮四級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加強跨區域聯動,主動與江西、廣東、湖南等地22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合核查烈士檔案,有效解決烈士信息不全或錯漏等尋親難點、堵點問題。廣西柳城籍烈士彭裕文在抗美援朝中負傷,轉到遼寧錦州醫治無效壯烈犧牲后,一直安葬在遼寧解放錦州烈士陵園。因資訊不發達加上長久以來烈士墓碑風化嚴重,彭裕文烈士的籍貫“柳城縣”無法識別,錯誤登記為“鄉城縣”。經過廣西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反復比對,核實確認為廣西柳城籍烈士彭裕文。歷經70多年的等待,廣西退役軍人事務廳組織彭裕文烈士家屬前往解放錦州烈士陵園祭掃,終圓兩代人的尋親心愿。
搭建社會力量參與的志愿服務平臺“為烈士尋親”。為烈士尋親工作地域跨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搭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社會服務平臺。在廣西退役軍人事務廳指導下,廣西警察協會、廣西福建總商會共同發起成立廣西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為烈士尋親工作提供了人、財、物多方面支持。
為解決好尋親人手不足的問題,廣西退役軍人事務廳注重征集志愿者直接參與其中,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超過2000名志愿者直接參與“尋親”工作。在尋找安葬在遼寧的廣西籍烈士黃金桂的親屬時,因墓碑僅刻有“黃金桂、廣西人”等有限信息,尋親難度十分大。許多志愿者紛紛加入尋親隊伍中,不斷補充和完善烈士信息。有志愿者提出廣西馬山籍烈士黃金貴與本次尋親的黃金桂烈士身份信息十分相近,尋親工作組經過比對核實,發現安葬于遼寧的“黃金桂、廣西人”實為“廣西馬山籍烈士黃金貴”。幾經波折,烈士親屬最終找到了埋骨他鄉的親人墓葬。
搭建網絡媒體協作的傳播拓展平臺“為烈士尋親”。廣泛而有效的信息傳播,是尋親工作取得進展的關鍵,廣西搭建“互聯網+”尋親模式為尋親工作開展增添了新動力。通過技術支持提升精準度,聯合區內各級烈士陵園,初步形成烈士信息共享機制,為烈士信息核對提供數據支撐。動員全區力量,開展烈士信息核查,通過信息技術比對,糾正錯漏,確保烈士信息準確無誤。在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向全國發布烈士“尋親”和“向烈士致敬,為烈士尋親”公益活動信息,同步發布60位在國內安葬的暫時無法聯系上家屬的烈士信息,不斷提高烈屬的知曉率。此外,通過媒體宣傳擴大影響面,聯合國內多家媒體和記者,加入尋親隊伍,助力烈士“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