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出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技術導則
未來農房這樣建 五大風貌有樣板
南國早報記者徐慶成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21/03/20/f10f8ea06394373f8d4a7eba6267f1f3.jpg)
桂西民居特色元素運用設計示例。圖片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房特色風貌管控導則》
![](http://image.gxnews.com.cn/uploadpic/2021/03/20/5f1e5a6918ec6084af9b8a3376097316.jpg)
桂南民居特色元素應用示例。圖片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房特色風貌管控導則》
未來,農村住房應該怎么建?3月19日,記者從自治區住建廳了解到,為傳承發揚廣西優秀建筑文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塑造“傳承文明、桂風壯韻、生態宜居、和諧美麗”的鄉村新風貌,日前出爐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房特色風貌管控導則》(下文簡稱“導則”)對今后我區農村房屋(以下簡稱“農房”)的建設標準進行了明確,以規范農房管控,從根本上扭轉我區“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狀況。
現狀
不少農房建設忽視特色風貌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廣西的一些設區市結合“旅游+”“生態+”等新業態激活老舊村莊,老村不僅換了新貌,更為村民的小康生活添了色彩。如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完成修復的一批建于清末民初的老宅,村中建了圖書館、咖啡屋和藝術工作室。這些老宅富有嶺南特色,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游覽。
這是農房特色風貌效應在我區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廣西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許多農民住上新房,但有的村重建設輕開發,未能及時拓展村民增收渠道,“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現象仍有存在。一是“有新房無新村”,村民只關注自家新建住房,怎么對自家有利就怎么建,結果新房建得很漂亮,但是布局混亂,更談不上特色風貌;二是“有新村無新貌”,整個村莊按照規劃統一布局和建設,所有村民樓都是一個模樣,沒有體現廣西鄉村的特色,沒有展示出與廣西經濟地位相稱的新村新貌。
規范
全區農房風貌分五大分區
“導則的出臺,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自治區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說。
未來,農房該怎么建?據悉,根據導則,未來廣西范圍內的農房特色風貌管控,將結合地域民族特色、歷史文化特色等因素,形成傳統民居建筑風貌的主要分區。按照所處地域,全區劃分為桂北(含桂東北)、桂西、桂中(含桂西南)、桂南和桂東(含桂東南)五個風貌分區。各地可根據當地傳統建筑特點,制定具體的風貌管控實施細則。
各地在實施農房改造建設中,應遵循“先民族后分區”的原則,即民族特色特別濃郁,少數民族群眾占比較高的地區,按當地民族特色確定其農房改造和新建的風格;其他地區按照風貌分區所確定的風格實施改造和新建。既突出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又反映時代特色。
新風貌
因地制宜打造民族建筑特色
不同分區的農房,該如何打造獨特的風貌?
導則明確,未來我區的傳統民居特色風貌設計和改造,將從民族發展脈絡與傳統文化特色、傳統民居中找到創作原型,以此進行再創作。例如壯族民居,凸顯“干欄木樓直坡頂,天井院落屋檐翹”特色,瑤族民居則彰顯“黛瓦緩坡牛角翹,曬臺干欄小門窗”新特點等等。
同時,各地在農房風貌整治工作中,要發掘民族文化元素(例如稻作文化、壁畫文化、銅鼓文化、織錦文化、圖騰文化、民間工藝品等),將其合理應用到新建農房或既有農房改造中,把農房風貌整治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彰顯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在材料使用與控制方面,導則提出,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盡量采用土、木、竹、磚、瓦、石等傳統建材,體現鄉土質感和地域特色。
此外,各地按“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村莊整治與建設,開展“微田園、微菜園、微果園、微庭院”生態環境治理,實現村莊環境亮化、綠化、美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