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四案例入選“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獲獎案例
廣西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智慧經驗
河池市宜州區利用執行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全過程支持桑蠶產業價值鏈,助推蠶農收入可持續穩定增長。圖為宜州區德勝鎮上坪桑蠶示范區核心區。韋克文 攝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王艷群 通訊員 鄧祖體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強調“鄉村振興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工程,要落實規劃、扎實推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邁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廣西聚焦“三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動鄉村振興,在實施產業幫扶、推動就業增收、提升鄉村治理等方面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原創減貧和鄉村發展典型案例。
在前不久舉辦的2023年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上,第四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獲獎案例正式發布,廣西有4個案例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分別是:全過程支持桑蠶產業價值鏈,助力蠶農可持續增收致富——河池市宜州區執行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案例;構建“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 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巴馬瑤族自治縣金融改革幫扶案例;就業“小車間”撬動鄉村“大振興”——天等縣就業幫扶車間案例;創新農產品加工技術,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產業幫扶案例。
據悉,“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面向全球關心扶貧的組織和個人征集原創優秀減貧案例,旨在以案例為載體,推廣分享各國減貧成功實踐。入選案例將被收錄到《全球減貧案例集》當中,為世界各國關注減貧的機構和人士提供減貧模式和實施方案。
世行資金項目 助力桑蠶產業
“自從加入合作社,有專業技術指導,提升了養蠶技術,平時銷售蠶繭的收入加上年底分紅,全年收入達到4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河池市宜州區旺騰合作社社員盧秀萍高興地說。
旺騰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主要從事小蠶共育,剛開始因缺乏資金成本加之技術經驗不足因素,合作社發展緩慢。2019年6月,該合作社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外資項目發展中心執行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以下簡稱“世行片區項目”)合作社發展基金支持,建成了1870平方米的小蠶房和420平方米的大蠶房,同時引入先進設施設備,提升了養殖技術,年產值由2019年的44萬元提高到2022年的90萬元。
在宜州區,近年來培育了多家像旺騰這樣產業發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大的合作社。近年來,宜州區抓住“東桑西移”機遇,大力發展桑蠶產業,桑蠶產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縣域第一。宜州區蠶繭產業能得以快速發展,除了本地的發展優勢和努力,世行片區項目給予該區桑蠶產業價值鏈全過程支持功不可沒。
為解決采摘完桑葉之后秸稈利用率低的問題,世行片區項目通過支持桑枝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利用桑枝提取藥品原料的加工企業,挖掘桑枝附加值,支持贈款資金600萬元,幫助打造智能化生產線,每年可加工1.65萬噸桑稈,實現桑枝的循環利用。通過桑枝回收可為蠶農每年再增收1500多元,惠及農戶4700多戶。
此外,為延長產業發展鏈條,世行片區項目通過贈資支持絲綢企業460.5萬元,撬動企業自籌資金1100萬元,建成產能和效率更加高的全自動化加工生產線,每年收購合作社和蠶農的鮮繭達4000噸,直接帶動3000戶農戶增收。
在充足的項目資金支持下,宜州區種桑養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以粉碎桑枝為基料的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繅絲和綢布加工企業、利用桑枝提取生物堿企業,通過開展種桑養蠶、桑蠶種養技術培訓、絲綢生產加工等富有成效的工作,產業價值鏈得到延伸和強化。目前,項目支持的合作社、企業以及輻射農戶創造的桑蠶繭絲綢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78億元;通過桑蠶產業鏈全流程聯農帶農,助推1.8萬戶蠶農收入可持續穩定增長。
構建“信用橋梁” 提升鄉村治理
時下,位于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鄉平林村內的巴馬賜福湖國際長壽養生度假小鎮進入旅游旺季,游客來了一波又一波,當地餐飲業、民宿、農產品銷售等生意火爆,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平林村是巴馬“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的發源地,通過實施“五位一體”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從貧困落后的小山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2020年以來,該村通過利用信用貸款資金發展鄉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40萬人次,經營收入350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
近年來,巴馬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領域設置衡量信用標準,為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行政村、鄉(鎮)建立契合鄉村振興考量的信用指標體系,將農村金融改革與社會治理相融合,通過信用體系評級賦值,把差別化金融支持、公共服務與信用積分掛鉤,通過樹立“評分越高信用等級越高,越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的正向機制,引導農戶摒棄“等靠要”思想,破解“越扶越懶”等社會治理困境。
截至2023年,該縣已評級農戶6.33萬戶,全縣有10個鄉(鎮)、109個村(社區)以及365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含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參評。自2017年以來,已授信農戶1.1593萬戶,授信金額12.5億元;授信行政村109個,授信金額3.27億元;授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0余家,授信金額3.92億元,已累計發放3.9萬筆共24.08億元信用貸款;2016年至2023年10月,全縣累計向1.3024萬戶群眾發放脫貧小額信貸,共計9.74億元。
該縣探索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金融支持,2018年以來累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小額信貸和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大力發展豬、牛、羊、食用菌等20多種產業。在金融的有效支持下,2020年底,全縣57個貧困村、6.516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截至目前,全縣共有2.0058萬脫貧戶實現產業覆蓋,覆蓋率達97.98%。
該縣109個行政村(社區)均建立村規民約、均成立黨群理事會開展村民自治,累計評比“最美媳婦”“最美孝子”等2000多人,還涌現出了一批全國優秀典型,巴馬燕洞鎮交樂村等多個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那桃鄉平林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
就業“小車間” 托舉“大民生”
“我們小區成立了殘疾人就業幫扶車間,優先吸納低收入農村人口、脫貧人口、殘疾群眾就業,我們夫婦二人就在幫扶車間上班,從事簡單手工制作,月收入合計超過3000元。”家住崇左市天等縣龍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的居民梁太崗說。
梁太崗和妻子均患有殘疾,身體多有不便,2019年,他們夫婦二人一同進入龍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內開辦的殘疾人就業幫扶車間,上班有了穩定收入后,全家人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天等縣地處大石山區,縣內土地資源匱乏。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勞務輸轉是群眾增收的主要渠道。
為解決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的村莊空心化、農村“三留守”等問題,近年來,天等縣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當作最大政治責任,把穩就業當作最大民生,用足用活各項幫扶政策,圍繞“多方聯建、多方布局、多方保障、多方受益”思路,堅定不移地培養、發展和提升就業幫扶車間,努力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真正實現就業和顧家兩不誤。
目前,天等縣幫扶車間增長至338家,形成“一園兩區三帶九街”的發展格局,累計帶動群眾就業2.23萬人,其中吸納脫貧人口8023人。實現了車間數量只增不減、務工數量只增不減,探索形成立足優勢、符合實際、精準高效地推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天等樣本”,實現以“小車間”撬動鄉村“大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該縣在縣內人口較為集中的社區周邊、校園附近、鄉鎮街道等地方,創造性地布局打造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讓群眾方便務工、讓企業方便招工、讓政府方便管理。目前,在縣城及鄉鎮人口較為集中區域建設9條就業幫扶車間一條街,已進駐86家就業幫扶車間經營,讓群眾通過就業實現持續增收,進一步鞏固拓展了脫貧成果。
電子束保鮮技術 賦能芒果發展
有著“中國芒果之鄉”之稱的百色市,2023年芒果種植面積近140萬畝,帶動40萬群眾走上增收致富之路,芒果已成為老區人民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一直以來,百色始終積極擴大水果種植規模。隨著產業快速發展,芒果等水果產量逐年增加。農產品集中上市后,引發價格較大波動,甚至是產地滯銷。在缺少經濟有效的保鮮技術情況下,水果產品在上市銷售過程中損耗大、農戶議價空間小,易造成增產不增收、果賤傷農的現象。
為助力百色水果產業豐產又豐收,中國廣核集團在定點幫扶百色市凌云縣和樂業縣過程中,聯合百色學院開展了芒果等10余種農副產品電子束保鮮工藝研究,創新研發農產品電子束保鮮加工綜合工藝,于2020年在中國—東盟(百色)農產品交易中心產業園區建成投運我國首個農產品原產地電子束保鮮示范中心,實現了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產研融合的“在地化”。產業園區內配套有萬噸級冷庫和快遞物流中心,可在園區內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等農業生產后端全配套。
電子束技術作為一種多用途的高新加工技術,可提供保鮮、滅菌等服務,是農業產業加工增值的重要環節。項目的建成吸引了當地從事芒果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產業園區,促成園區內農產品加工、儲存、銷售的聚集發展,補齊當地特色農產品“種植—采摘—加工—貯存—銷售”產業鏈,項目產業協同優勢和集聚效益開始顯現,推動當地現代農產品深加工業轉型升級。
目前,該項目已為百色及周邊200公里范圍的農戶提供服務,使獼猴桃保鮮期由40天延長至100天以上,芒果儲存壞果發生率下降30%—50%,有效延長芒果等特色農產品保鮮儲存時間。項目受益農民超過9000農戶、3萬余人,同時有效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發展,實現上下游產業新增1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農民務工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