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成熟時節,滿載的貨車在靈山縣平南鎮魯塘村奔馳,一派繁忙景象。比果農更興奮的是靈山荔枝試驗站站長黃川,7月22日,他告訴記者:“這幾年我們在縣里推廣全國首創的荔枝蛀蒂蟲光驅避防控技術,果農增收超過6億多元。”
誰能想到,8年前進退維谷的靈山縣農科所憑借一項改革脫胎換骨,2019年加入了國家荔枝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聯盟,躋身“國家隊”。
得益于廣西實施的區市縣農科院所三級聯動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構建起農業科技創新“一盤棋”新格局。
因為改革,廣西農科院科技創新實力大幅提升,三年兩獲廣西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2012年以來,每年獲廣西科技進步獎總數均占全區的十分之一以上。
因為改革,市縣農科院所從舉步維艱的危局中脫困,蛻變為農業科研的先遣隊、成果轉化的橋頭堡。
農業農村部多次派調研組到廣西現場調研;廣東、江蘇、四川等省紛紛派員來桂取經;2021年,三級聯動改革入選科技部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
三級聯動 “強腿”接地
時光退回到1996年。那一年,百色市農科所流失了10多名技術人員,已經連續6年沒有申請到科研項目,瀕臨癱瘓。
像這樣的基層農科單位,并非個別現象,普遍身陷“三缺”困境。
缺經費。市縣農科院所多為差額撥款,部分職員工資要自己解決。
缺人才。市縣農科所一度被嘲笑為“生產隊”,科研人員只占20%—30%,工勤人員高70%—80%,連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都望而卻步。
缺項目。連續多年沒有科研項目,農業科研走進死胡同。
與“三缺”相伴相隨的是“三難”頑疾,各級農科院所協作難、科技成果落地難、農民和企業需求難解決。
農業科研因其公益性、長期性、地域性的顯著特性,迫切需要形成“一盤棋”新格局。
如何破解?
廣西農科院對癥開方,率先在全國啟動區市縣農科院所三級聯動改革。
2009年,廣西農科院與柳州、桂林、玉林、百色、河池五市政府簽訂協議,共建農科分院,改革拉開大幕。
廣西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鄧國富告訴記者:“三級聯動改革,目的是構建一個區市縣縱向聯動、政產學研橫向互動、專業人才雙向流動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既解決廣西農科院在基層‘無腿’,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落地難的問題,又解決基層農科院所‘三缺’問題,形成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全區‘一盤棋’新格局。”
“為分院量身定制發展‘組合拳’,是廣西農科院落實和細化‘一盤棋’新格局的關鍵一招。”桂林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趙奇玲說。
管理方面,廣西農科院和各市政府共建領導小組,掌舵定向;運行方面,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分院原有的隸屬關系、管理權屬、經費列支渠道不變,業務上接受廣西農科院的指導。經費方面,廣西農科院每年以項目方式支持各個分院。在合作方式上,分院與廣西農科院科研團隊聯合申報承擔國家、自治區科研項目,開展科研攻關,互相選派優秀人才任職或交流。
經過5年探索,分院發展量質齊升。2014年,自治區政府印發《廣西市縣農科院所改革方案》,將分院和特色作物試驗站納入一攬子建設計劃,在自治區財政廳支持下,農業農村廳與廣西農科院合作,在全區共建了58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將分院建設經驗延伸到縣級農科所。
自此,上中下游銜接、區市縣聯動的農業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奏響澎湃樂章。
上游由廣西農科院主導,攻關產業應用基礎研究并挑戰高精尖項目;市級農科分院在中游靶向發力,圍繞當地優勢特色產業開展應用研究;縣級農科所在下游深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特色作物試驗示范推廣。
目前,廣西形成了“廣西農科院+11個市分院+58個縣域特色作物試驗站”的農業科研創新推廣新體系。
一舉四得 有位有為
“農科院所改革,基層受益最大。”河池分院院長韋貴劍感受深切。
綜觀各地,謂之“一舉四得”。
聚焦“位”的問題,有效解決了大部分市縣農科所“空心運轉”困局。
“10年前這里一片荒涼,現在科研大樓拔地建起,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成功落地。”來賓分院院長馮斌喜不自勝。
10年前,當時還沒有市級農科所的來賓市,四家班子領導到廣西農科院登門造訪,渴盼聯手共建農科分院,雙方一拍即合。來賓市想方設法擠出編制,與廣西農科院共建分院。眼下,分院在職在編42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類似這樣的大變化并不少見。
“三級聯動改革為基層農科院所注入了新動能,10個分院、46個試驗站從過去的差額撥款轉為全額撥款單位,創新動力和服務能力增強,為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廣西宏觀學會首席專家蘇騰坦稱,兜底保障讓基層農科院所脫胎換骨。
聚焦“人”的問題,基層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跑出加速度。
“我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晉升為二級研究員。”欽州分院副院長黃欲曉感慨。
職稱晉升一直是基層科研工作者的“老大難”問題。共建分院、試驗站之后,基層農科院所科研條件、轉化平臺迅速改觀,學科帶頭人、優秀專家競相涌現。10年來,分院和縣級農科所新增專業技術人員263名;2021年度,這兩級基層科研單位有4人評上正高職稱,31人評上副高職稱,高級職稱人才比改革前增加1倍多。
聚焦“能力”的問題,基層農科院所挺起創新脊梁,逐漸融入省區隊和國家隊。
“共建分院,我們有機會跟院士團隊學習和合作。”賀州分院院長葉萬余感到慶幸。經廣西農科院牽線搭橋,中國工程院張新友院士團隊與賀州分院聯手攻關,合作鑒定花生品種(品系)多達8000余份,為廣西乃至全國的花生遺傳改良育種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后,90%以上的基層農科院所擴大了“朋友圈”。11個分院全都承擔了國家或自治區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的功能,還成功申報了重大科技專項,“國字號”科研平臺相繼搭建,靈川桃試驗站、興安葡萄試驗站、永福羅漢果試驗站融入到國家產業技術體系。
聚焦“地”的問題,市縣農科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終于“腳踏實地”。
“我們農科所原來沒有辦公用地,沒有試驗用地。特色試驗站建立后,政府撥給了固定土地,農業科研從此有了立足之本。”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試驗站負責人說。
據統計,共建分院和特色作物試驗站以來,各地分院和試驗站全都有了固定辦公用地,其中一半的特色作物試驗站試驗用地面積達到200畝。
特色作物 全國冒尖
2018年度榮獲全國甘蔗區域試驗成果第一名;“十三五”期間,在右江河谷示范推廣甘蔗優良新品種25個,推廣面積193萬畝……廣西農科院百色分院的甜蜜事業越釀越甜。
2009年,百色分院成立后,4個“國”字號科技創新平臺相繼落戶。“得益于廣西農科院管理、人才、技術的支持,我們首創甘蔗一次性施肥新技術,單產創新高,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百色分院原院長賀貴柏說。
“連天線”又“接地氣”是58個特色試驗站科研工作的鮮明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三級聯動改革打造了一批全國冒尖的特色作物。
橫州鮮食玉米試驗站憑借廣西農科院新品種新技術的支撐,帶動當地甜玉米種植面積連續幾年達25萬畝,規模穩居西南地區第一。特別是金美甜616真空包裝加工在香港獲得STC檢測證書,成為廣西唯一供港免檢甜玉米。橫州鮮食玉米逐漸走上從“稱斤賣、成噸賣”到“論個賣”的提質增效之路。
興安葡萄試驗站、北海西甜瓜試驗站、恭城柿試驗站、昭平茶葉試驗站協助企業開展“綠色食品”認證,開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水果出口基地、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等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13年辛勤耕耘,交出亮眼成績單:分院、試驗站成立以來,先后選育新品種160多個,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6975個,建立示范基地883個,累計推廣2億多畝,新增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